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2017-03-29

中共庄浪县委 庄浪县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2017年2月14日)

    2016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打造文化旅游名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全县“1355”发展思路,始终聚焦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经济、农民收入、“三农”投入稳中有增,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基础条件、生态建设、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全县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改革和扶贫脱贫进入关键攻坚期,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进入转型优化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入城乡统筹加快期,农民增收方式和结构进入多元调整期。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表现在苹果主导产业和马铃薯、畜牧等区域特色产业正处于向标准化生产迈进阶段,农业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科技创新和应用不足,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新业态、新产业、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农民增收难度很大;精准脱贫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补齐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短板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2017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市委四届二次全委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县委十六届三次全委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1355”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重点,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6%,达到15.6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6371元,实现22个贫困村2.5万人脱贫。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稳定粮食生产。坚持保障粮食安全不动摇,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和布局,加快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深松、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等综合增产技术。全年完成旱作农业75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3万亩、全膜垄作侧播马铃薯52万亩,建成万亩示范区22个,千亩示范片46个,集中示范区面积达到37.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高质量完成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健全和完善预防预警体系,建立苹果蠹蛾疫情防控监测点100个,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达到80%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20.5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统筹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调整种植结构,着力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在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大力发展质优、高效、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坚持以养带种、以种促养,适度扩大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推动草产业发展和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快培育现代化饲草料产业体系。全县玉米调减1万亩,马铃薯和蔬菜等作物增加1万亩,完成玉米秸秆青贮25.5万吨。加强草原监理执法体系建设和征占用管理,切实提高天然草场质量;规范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更新耕地种草2.1万亩,完成人工种植优质牧草5.2万亩。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

    3.做大做强苹果主导产业。坚持把苹果作为县域首位产业,全力推进苹果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采取政府引导,果园承包大户、合作社建园的模式,全县新植、补植果园11.45万亩。其中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要求,发展苹果短枝型品种园4.18万亩、矮化密植园3000亩、苹果育苗500亩。深入实施苹果标准化管理“五个三”工程,年内创建欧盟标准示范园1000亩、国家标准示范园1万亩、市级标准示范园10万亩、培训果农3万人次、认定务果能手1万名。实施果园提质增效工程,持续加快对万泉、阳川等乡镇乔化老果园改造升级,改造升级乔化老果园1万亩。持续开展赛园赛果,提升果园标准化管理层次。全力抓好庄华、庄静、庄隆、庄莲、苏庄公路沿线产业提升工程,创新果园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动公路沿线果园接点串线、扩线成面、整体提升。

    4.精心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铃薯、畜牧、蔬菜和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做大马铃薯产业。紧抓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机遇,以打造“马铃薯产业大县”和“脱毒种薯强县”为目标,依托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推广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生产马铃薯脱毒瓶苗6000万株、原原种8000万粒。加快“庄薯”系列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庄薯3号、4号为主的种薯基地20万亩,其中原种生产基地1万亩,一级种薯基地9万亩,二级种薯基地10万亩,总产优质脱毒种薯30万吨以上,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建成100吨以上马铃薯储藏窖80座,带动全县建成马铃薯基地52万亩,总产马铃薯120万吨以上。二是做强畜牧产业。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合理布局、规范发展、生态循环、安全高效的原则,制定畜牧养殖管理办法,实行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坚持扶持龙头、发展大户、带动农户,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8个,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2.8万头、27.6万头、160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3.65万头、14.2万头、60万只。三是做优蔬菜产业。以河谷川区和城镇郊区为重点,按照“发展城郊设施蔬菜、果园套种高原夏菜”思路,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地膜覆盖等蔬菜生产技术,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新建日光温室150亩、塑料大棚2000亩,发展高原夏菜5000亩,种植大蒜1万亩,创建蔬菜标准园2个,带动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36万亩。四是做精中药材产业,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自然资源为依托,在关山林缘区乡镇发展中药材5000亩,建成千亩示范基地2处,发展人参试验示范种植50亩,带动全县种植中药材2万亩。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种植油用牡丹5000亩、观光油菜2万亩、油葵1万亩,努力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5.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通过村社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加快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良种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依托现有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探索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发展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家庭农场50个以上,其中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5个。创建省级示范社3个,市级示范社20个;创建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0个。全县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 2个百分点。

    6.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聚焦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切实加强庄浪县水洛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支持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和推动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利用农产品核定扣除增值税优惠政策,扶持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帮助农民增收。

    7.着力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把培育外向型农业企业作为加快我县农产品出口的战略举措,完成“庄浪苹果”、“庄浪洋芋”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和庄浪粉条、淀粉、胡麻油、土鸡蛋、大黄和特种养殖等农畜产品省级著名品牌申报工作。筹备好全市第四届金果博览会和第一届庄浪苹果节,提升“庄浪苹果”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农超对接和农产品网络营销两个平台建设,扶持果品营销企业继续在大中城市建办庄浪苹果专卖店,开拓中高端市场,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鼓励、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各类交易会、洽谈会,努力开拓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内、国际市场。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8.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广泛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经营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开展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新建村级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3处,推广“三沼”综合利用面积2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3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8%,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引导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完成省市生态环保农业发展责任指标。

    9.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续建2016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第二批),新建2017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水洛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店峡沟与竹林寺水库河库连通工程和卧龙镇抗旱应急水源配套工程,年内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61万亩。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为重点的灌溉、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节水配套技术,探索建立农业节水技术标准和农业节水技术基层服务体系。继续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有序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创建活动。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等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

    10.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个、无公害基地1个10.5万亩,认证无公害畜禽30万头(只)、畜禽产品3000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和养殖规模达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和养殖总规模的53%以上。切实加强产地源头治理和执法监管,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农业投入品、动物防疫和兽药、饲料、屠宰监管,确保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散养户达到90%以上,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完成奶牛“两病”监测,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强化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2个、标准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2个。加大抽检监测力度,确保省级农、畜、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县级自检数量不少于2000个,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1.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持续加快水保生态建设,实施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等项目,新修梯田79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39.5平方公里。以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为契机,按照“针叶阔叶混交、乔灌草合理搭配、高中低立体栽植”模式,以沟道梁峁、城乡面山、村镇四旁、道路两侧等区域为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8500亩、新一轮退耕还林9万亩,全年完成城乡造林绿化10万亩。突出一路一景观、一路一特色,坚持常绿和落叶搭配、乔灌结合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道路绿化,栽植木本花卉500公里,栽植行道树57条630.3公里。积极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改造等工程,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落实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强化林政执法工作,加强野生动植物的巡查管护,严肃查处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盗猎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1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切实加快推进关山大景区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关山大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终评以及韩店试雨、郑河上寨等关山4乡镇10个旅游村规划编制、评审和实施,完成云崖寺景区缆车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争取把关山大景区纳入全市、全省大景区序列。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和关山大景区建设,采取“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积极开发生态观光、游园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等新业态。积极开展旅游示范乡(镇)、专业旅游村和星级农家乐创建,组织参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和“去农庄网”等推介活动,扩大我县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力争全年旅游人数达到80万人,收入达到2亿元。

    13.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全力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续建项目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电商支持计划,巩固提升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建成村级服务示范点30个,建成示范网店30个,开展电商人才培训3000人(次),行政村物流配送点覆盖率达到85%,实现网上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充分挖掘商贸、供销、邮政、电商等方面现有资源潜力,面向全国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庄浪苹果”等农产品直销比例,着力解决农资和农产品产销双向直接对接问题,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拓展农产品收益空间,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14.发展新型运销和现代食品产业。切实抓好中国供销•庄浪县农产品物流园、“新网工程”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引进一批品牌商场、高档酒店、特色餐饮、休闲娱乐项目,积极培育发展信息、快递、仓储、配送等配套产业,加快商贸物流业集约集群发展,满足不同游客群体需求。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民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设施,力争年内改造乡镇农贸市场1个,促进产销衔接。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营销模式。依托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围绕我县“原字号”,深入挖掘开发市场运销对路的新产品、地方特色产品,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探索发展现代食品生产工业化、规模化。积极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

    15.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要求,依托庄浪生态梯田、大宋“三军”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村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差异化发展,聚集资源要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印记深刻、特征明显的特色小镇和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6.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公益性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继续推行技术服务承包责任制,实现农户技术服务全覆盖。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年内科技特派员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

    17.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管理办法。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符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允许在关山贫困片带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取得技术服务报酬、创办企业或者从企业获得股权、期权和分红。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加大政府奖励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覆盖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后补助”机制试点工作。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18.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继续围绕庄浪苹果、庄薯系列、旱作节水技术集成、机械化全程作业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健康养殖、果园栽培、设施生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增产增效技术,集中力量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模式。以良种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节水技术等高新实用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广,全县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达到55%。推广适宜不同耕作区域的机械装备,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深度和广度,全县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7万亩、24万亩、17万亩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以上。发展智慧气象,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19.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健全完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构。引进和培养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扶持乡村工匠。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积极培育农业科技明白人和示范户,提高农业主推技术、主导模式和高效品种的入户到地率。认真组织实施“33111”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工程,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6000人以上,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鉴定发证1万人。培训认定“务果能手”10000名、“畜牧养殖能手”和“脱毒种薯繁育能手”各3300人以上,在当年脱贫建档立卡的每个贫困户中至少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

    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0.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改造低标准农田4.45万亩。允许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市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推进梁河水库、阳川拦河闸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建梁河水库,建成城区供水花崖河水源地工程。巩固提升店峡南调人饮和中部山区人饮工程,加快葫芦河(刘家湾至新庄段)河堤治理、庄浪河(岳堡段)河堤治理项目建设进度。配合做好白龙江调水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引洮二期工程向庄浪延伸供水。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排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及灌溉保证率。

    2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完成212公里撤并建制村道路硬化工程,改扩建S220线泾源至秦安公路(庄浪段)66公里、S520线韩店试雨至永宁公路30公里,新建关山大景区云崖寺公路30公里,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级道路硬化工程40公里。加快花崖河水库建设进度,认真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河堤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新建堤防7.8公里,力争开建梁河水库,建成中部山区人饮鱼咀拦蓄工程和店峡南调花崖河水厂,解决9.27万人饮水不稳定的问题。修建新农村27处,新建移民安置区15处,搬迁贫困群众535户2438人。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重点完成2500户农村危房改造,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新建梯田产业路800公里,维修改造200公里。建成沼气集中供气工程3处,新建10千伏线路17.67公里。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综合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创新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有效模式。

    2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扎实开展国家级农村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完成138个行政村光纤宽带建设试点任务,实施18个乡镇光纤覆盖工程,确保全县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农村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积极推动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过程信息化,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

    23.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改薄工程”和“温暖工程”,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学校条件,新建校舍2.6万平方米,实现有需求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群众看病就医新秩序。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成县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和门急诊医技综合楼、云崖避暑养生园养老服务中心,实施县医院异地扩建和南湖、杨河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依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强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省内各统筹地区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目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乡村舞台”56个,完成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工作,新建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处,开建乡镇数字电视发射站4个,提升制播水平和应急能力。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制,确保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6%以上。抓好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制度的衔接,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5个,扎实做好“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

    24.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百村美丽、千村整洁”工程,挖掘村落文化,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抓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市县级美丽乡村6个、环境整洁村30个。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污水专项治理,健全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建立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模式,巩固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成效。

    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25.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支出只增不减,增幅不低于整个预算支出增长水平。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积极利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和PPP融资模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拓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运营。鼓励探索设立各类农业农村股权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补贴重点放在主导产业优势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和生态保护方面。

    26.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合作银行改制步伐,力争一季度农商银行挂牌开业。保障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幅高于行业平均增幅。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加基础性普惠性金融服务,年内基本实现建制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全覆盖。规范发展村级资金互助社,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增加农业保险补贴品种,持续推进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27.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整理各种档案资料,完善建好土地确权区域网站,新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设立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妥善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率达到100%。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补偿。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金清产核资。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完成果树经济林林权颁证工作,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28.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公开转让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

    29.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机制。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着力解决新生代、身患职业病等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稳定劳务输转规模,强化贫困劳动力精准输转,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全年完成富余劳动力输转11万(次)人,其中就近转移就业4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16亿元以上。加快推行劳务输转实名制服务管理,加强劳务经济动态检测。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西部大开发金融税收减免扶持力度,推进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整合落实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双创”平台建设,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全县发放贷款4000万元以上,努力争创全省返乡创业示范县。

    30.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加快县级社改革和基层社改造步伐,推进村级供销综合服务平台、“网上供销社”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改革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继续推进集体林权综合配套改革,按期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加强对农村各类改革试点的指导督查,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七、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实效

    31. 扎实推进“2+20”方案和“七个一批”措施落实见效。切实强化“一号工程”意识,紧扣“六个精准”要求,明确目标,靠实责任,严格对照省上“1+17”、市上“2+19”和县上“2+20”工作方案,全力推动精准扶贫措施落实见效,实行“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清单式管理,确保政策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在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上,加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每个贫困村培育优势主导产业1—2个,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富民产业脱贫的户数占到全县贫困户总数的20%以上。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和旅游扶贫,当年建成专业旅游村1个以上。在引导输出劳务脱贫一批上,用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劳动技能培训政策,全年输转贫困劳动力0.63万人,创收1.03亿元以上。在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上,用好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平台,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在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一批上,大力发展果品产业和育苗产业的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贫困乡村发展脱贫与生态效益兼顾的林下经济,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在加强教育脱贫一批上,积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政策,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办学条件,防止贫困学生因贫失学辍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在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上,提高贫困户医保缴费政府补助标准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降低起付标准,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在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一批上,完善低保信息系统与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系统数据对接,落实对象应保尽保措施,加大重特大疾病救助和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等帮扶力度,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同时,持续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实施一批建制村通畅、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电网改造升级、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加快22个预脱贫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促进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32.加快关山林缘区特色产业发展。紧盯郑河、韩店、通化、永宁、盘安等关山林缘区5个乡镇贫困户稳定脱贫,分层次制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十三五”期间关山林缘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关山脱贫攻坚战”,推动领导力量和项目资金持续向关山乡镇倾斜,双联单位和帮扶力量持续向关山乡镇聚集,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抓好帮扶措施落实。结合村情民意,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扶持,大力发展种薯繁育、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等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重点发展关山片区马铃薯产业9.1万亩,建立脱毒种薯基地7.6万亩,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5000亩以上,在适种区域内发展冬油菜、油葵等休闲观光产业,关山林缘区乡镇各打造2-3个500亩以上的油菜花观赏点和至少1个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油葵种植示范点,让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关山林缘区产业发展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33.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全面落实“六项任务”、精心打造“三大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制度和机制,切实做到目标任务、帮扶力量、资金项目、培训资源“四个”融合联动。及时调整补充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保障贫困村有联村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三个全覆盖”常态化。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的实施办法,抓好驻村工作队的业务培训、工作督查、考核奖评等各项工作,全面提升驻村工作队落实脱贫政策措施和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水平。

    34.进一步健全完善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及时更新完善国家扶贫信息系统和全省建档立卡大数据管理平台,对预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实名制管理,做到减贫人口基本信息、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和帮扶措施精准,贫困人口进出有序动态管理。严格考核验收程序和标准,认真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和“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精准做好脱贫退出、返贫纳入认定工作。加强与天津市河西区、兰州市城关区的沟通对接,建立常态化对口协作帮扶机制,争取在产业、就业、教育、人才、旅游、医疗、招商等方面尽快开展深层次、广领域的合作。深化南开大学定点帮扶,持续加强校地交流,落实发展调研、干部培训、教育扶贫等帮扶措施。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组织实施好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等社会帮扶活动。加大考核监督问责力度,防止和纠正扶贫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和不实不准等倾向性问题。

    35.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进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施意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坚持项目支撑、投资拉动,千方百计抓谋划、抓争取、抓招商、抓落地,切实用好各种要素资源,全力抓好已列入全省扶持范围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确保老区政策应争尽争,项目建设有大的突破,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八、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提升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36.健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口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现代农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研究制定苹果产业、畜牧产业、关山林缘区产业发展和地方工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等5个专项《实施意见》,对“三农”发展的重大部署、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定期进行研究审定,加强工作指导,解决突出问题。全体县级领导干部要发挥联系包抓职能,进一步形成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合力攻坚、集中突破的工作格局。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特点,推进工作思路创新,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本领。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目标管理,把全年目标任务逐项分解,细化措施,靠实责任,狠抓落实,凝聚推动“三农”工作的合力。

    37.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行“1+X+1”党建助推模式,加大在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新型领域建立党组织力度,年底全县60%的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同步成立党组织。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农村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补充的农村运行模式,形成“一核主导、多元共治”的组织架构。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四链”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组织实施“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和“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训”工程,年内集中培训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1500名,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活动”,实施大学生村官(村干部)“精准扶贫建功立业行动”,完善第一书记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和调整召回制度,强化日常监管,确保发挥作用。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按照每个村总数不低于9万元的标准落实村干部报酬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列支5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0个。盘活村级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财产,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题,年底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到40%,切实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38.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制定出台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管理、监督机制。抓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法治化建设进程,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支持农民群众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健全农村治保、民调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依法打击涉农违法犯罪和邪教势力,消除封建迷信在农村的影响,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39.大力培育文明乡风。以“和谐五星”和“五村联创”创评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着力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广泛宣传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修订村规民约,传承乡村文明,切实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40.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将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深入开展党规党纪党风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作风,树立“四种意识”,增强服务农村发展的行动自觉。强化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3783”主体责任、“866”衡量标准和“111”督查落实细则,强化权力制约,严肃执纪问责,加强巡察监督,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腐败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在省、市、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作为、务实进取、攻坚克难、再创辉煌,为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