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岳阳 > 家乡的故事-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家乡的故事-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2017-12-15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大云山三战三捷纪念碑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湘北会战中三战三捷而立的纪念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日寇攻战长沙,在大云山与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兼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展开激战,杨森在此打了大胜仗。1942年8月,杨森上了大云山,写下了三战三捷巨幅字样,刻于隆与宫外石壁上,每个字2.2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大云山地区烧杀掠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反抗,长沙三次会战就充分显示了中国军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抵抗的精神。1939年9月,日军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曾三犯长沙。欲控长沙,必先控湘北,湘北门户之咽喉大云山自在敌攻击之中,第一次会战发生在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0日。在湘北方向的我军为十五集团军关麟征指挥的五十二军、三十七军、七十九军和王翦波游击纵队。此次会战,我军逐次抵抗,且有既设阵地可供利用,日军是攻者,常暴露于我阵地之前,被歼42190人,我军伤亡亦惨重。第二次会战发生在1941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日军在湘北与鄂南通城方面的兵力12万人。我军为二十七集团军杨森指挥的第四、二十、五十八、三十七军和王翦波游击纵队,随后又增加了罗卓英的十九集团军,王陵基的三十集团军,共约27万兵力。9月7日,日军首攻大云山。9月8日,大云山祖师殿为日军所占。杨森采取尾击、侧击、截击的战术,于10日一鼓克复大云山。经过11天激战,日军未能突破中国防线,退回原阵地,但我军损失了近10万兵力。第三次会战发生在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1月中旬。日军兵力12万人,我军为杨森指挥的五十八军、二十军、三十七军以及罗卓英、王陵基部共14个军,由杨森总指挥,歼敌56900人,取得了湘北抗战和长沙大捷。杨森部在湘北抗战,曾驻岳阳县南冲八斗丘。1942年8月,杨森由临湘县县长(当时的县政府迁于大云山)王翦波陪同上大云山检查布防。他们行至黄梁伞,回想起湘北抗战中死难的将士,决定在大云山刻碑纪念。杨森命王翦波督刻。他们选择大云山隆兴宫外一块巨大石壁,由杨森亲笔题词,请来40名石匠花了两个月时间,将石壁凿成90平方米 的平面,完成了泐石任务。“三战三捷”四个大字,每字占2平方米。左边镂刻了64个注解文字:“倭寇侵我中国,在湘北相持五年,中经大举犯长沙三次,赖民众协力,将士用命,都予击溃。国人正精诚团结,矢志澄清,泐石共勉。杨森题。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在杨森刻石的下方10米处,还刻有一块石碑“三捷泉源”,由杨森部第二十军第133师师长夏炯题。抗战胜利后,第七挺进纵队司令王翦波树了一块“大云山抗战胜利纪念碑”。如今,这些石刻都保存完好。

 

岳阳县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当时国民党上将杨森书  

  巍巍大云山,横亘于湘北岳阳、临湘两县(市)之边,盘施七十二峰,方广两百余里。山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从赣北、鄂南、湘北方面四犯长沙,大云山扼湘北之咽喉,自然是硝烟激烈,战守争锋。长沙三次会战结束后,大云山留下了一座永久的抗日雄碑——“三战三捷”抗战摩崖石刻。如今,这座石碑已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抗日战争重要遗址。

  

岳阳县相公岭还依稀可见的战壕工事,也是王超奎烈士阵亡地

  三战长沙,中国守军开胜局

  长沙,是中国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日军从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先后三次进攻长沙,企图打击中国抗日军队的主力,迫使重庆中国国民政府投降。当时中国军队的主体第九战区,配置有54个师的兵力,在司令长官薛岳的指挥下,军民浴血奋战,重创了日军,保卫了长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战胜利。

  

岳阳县抗日阵亡将士墓碑石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0日。驻武汉的日本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结12万人,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发动对长沙的进攻。九战区出动32个步兵师、3个游击挺进纵队共24万兵力布防迎敌,设置了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三道防线。一次会战时,中国守军在新墙河坚守了5昼夜,使日军8次渡河未逞。于是,日军惨无人道地投放瓦斯,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下,渡过新墙河,突破第二三道防线,直扑长沙以北30公里的永安市。由于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日军的供给线遭袭,便退回到新墙河以北。此战,中日双方各折损3万人,重挫了日军南下作战之锐气,改写了抗战以来中国从未守住大城市之先例。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9月18日至10月9日。日军第11军司令易帅,由阿南惟几集结12万兵力从湘北主攻长沙。会战之初,日军佯攻大云山,以两个联队拖住中国守军5个师在大云山地区激战。9月7日晨,日军3个联队包围进攻大云山。杨森向薛岳请示将37军的60师拨归欧震第4军指挥。8日午,大云山制高点陷于敌手,10日,我第4军第58军南北夹击日军,收复了大云山。

  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1月中旬。日军仍由阿南惟几为11军司令,投入兵力12万人。我军投入13个军37个师总兵力30万人。守军高级将领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总结二次会战之失误教训,采取薛岳的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天炉战法。当敌直扑长沙时,李玉堂第10军死守长沙,杨森、罗卓英、王陵基及战区直属部队共11个军包围长沙之敌,日军陈尸56988具,我军伤亡失踪28116人,取得了长沙第三次会战大捷。

  这次战役,是自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太平洋战争以来同盟国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纪录,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杨森题壁,抗倭三捷树丰碑

  1942年,杨森部仍据湘抗战。8月,56岁的国民党陆军上将杨森由时任临湘县县长、第七游击挺进纵队司令王翦波陪同上大云山检查军事布防。他们上至黄梁伞,抬头凝视隆兴宫外一块大型石壁,回想起三次长沙会战中死难的将士,便决定在大云山上刻石纪念。在隆兴宫王翦波请杨森题碑,杨森欣然题写了“三战三捷”四个大字的碑名和65字碑文。

  当时杨森派了一名蒋副官同王翦波督刻此碑,历两月而成。左边碑文从右至左横排,与碑名各占一半面积。时杨森部第20军第133师师长夏炯,亲历长沙三次会战,感怀“民众协力,将士用命”,也亲笔题写“三捷泉源”四个大字,同时镌刻在三捷碑东下侧20米处石壁上,面积60平方米。抗战胜利后,王翦波还筹谋将隆兴宫改为忠烈祠,入祭所有三次会战中死难的将士。

  2000年7月7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先生视察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时,指示市县领导一定要加大大云山“三战三捷”抗战摩崖石刻的保护力度,申报国保。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编制大云山三捷碑的保护和建设规划并启动实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又即将由国家民政部审定并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二批抗战文物遗址。


营田抗日阵亡烈士墓(即白骨塔)


大云山山抗战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