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宜兴 > 宜兴概况

宜兴概况

2017-12-13

【建置沿革】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1912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地理位置】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江苏省西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省长兴县,西南界安徽省广德县,西接常州市溧阳市,西北毗连常州市金坛市,北与常州市武进区相傍。滆湖镶嵌宜兴和武进之间,三氿(东氿、团氿、西氿)相伴市区宜城东西两侧。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全市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东部为太湖渎区,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平原区和低洼圩区,是宜兴粮油作物的主要产地。全市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城市化率64.75%。

 

【区划人口】至年底,全市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有镇13个、街道5个,有行政村213个、社区97个。户籍总人口108.29万人,其中男性53.41万人。全年出生9704人,出生率8.97‰;死亡8303人,死亡率7.67‰;人口自然增长率1.3‰;计划生育率99.84%,独生子女率80.25%,出生人口性别比109.58(女子为100)。少数民族42个、10942人(含流动少数民族)。宜兴市人民政府驻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号。

 

【自然资源】宜兴地区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土地较多。降水丰沛,河流湖荡密布,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532.6平方千米。有天然湖荡30个(不含太湖)。已探明矿种有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煤、泥炭等27种。蜀山独有的陶土是制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拥有竹子、松树、杉树等品种为主的用材林,是江苏省竹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茶树种植面积7.49万亩,茶叶总产量6331吨,是江苏省的茶叶主要产区。有野鸭、黄雀、黄鹂等上百种野生鸟类,狼、野猪、刺猬、松鼠等多种野生哺乳动物,银鱼、鲫鱼、草鱼、蚌、蟹等几十种水产。

 

【土特名产】宜兴有山有水,物产丰富。所产陶器驰名中外,尤以紫砂器具最为有名,享有“陶都”美誉。丘陵山区盛产多种名特优茶、板栗、毛竹、竹笋和杨梅,“阳羡紫笋”茶唐朝时就定为贡茶,咸肉煨笋(腌笃鲜)是宜兴特色菜肴。和桥豆腐干咸而不齁;清廷贡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腻;杨巷葱油饼香酥可口、甜咸适中;官林荤油糕香、甜、软,回味无穷;高塍猪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独特;芳庄羊肉肉质鲜美,白切熟羊肉配蘸以甜酱,让人回味无穷;张渚大白果种核大,苦味少,糯性好;滆湖螃蟹蟹壳泛青,腹部洁白,肉质饱满,蟹肉肥、香、鲜;太湖“三鲜”白鱼、白虾、银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渎区百合被誉为“太湖之参”;野生菌类雁来蕈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宜兴乌米饭香糯可口,具有明目、乌发等功效。

 

【气象】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1摄氏度,和常年持平,其中1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摄氏度,7月份较常年偏低2.2摄氏度,其他月份接近常年。年极端最低气温-8.9摄氏度,出现在1月2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8.9摄氏度,出现在8月3日。6—8月份气温偏低明显,但7月底到8月初出现连续高温。全年雨日160天,较常年偏多26天,在宜兴气象记录上,仅次于2012年的167天;年总降水量1845.8毫米,较常年明显偏多551.3毫米,创下新的年降水量最多记录;从月降水分布来看,除1月和3月份降水较常年有所偏少外,其他10个月全部偏多,其中6月和11月降水量异常偏多,为常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全年出现暴雨7次,日降水量最大值为116.5毫米,出现在5月15日。全年35摄氏度以上高温日数12天,雷暴日数30天,均接近常年。台风“灿鸿”和“苏迪罗”对宜兴市产生中等程度的影响,接近常年。年日照时数1484.9小时,较常年偏少349小时,创下了新的年日照时数最少记录。

 

四季气候特征: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少。冬季平均气温4.7摄氏度,比常年偏高0.1摄氏度。其中,2014年的12月份气温异常偏低达1.5摄氏度,而1、2月份又分别偏高1.3摄氏度和0.5摄氏度。冬季降水量163.2毫米,较常年偏少25.4毫米。其中,2014年的12月份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1月28日出现中雪,并形成2厘米积雪。

 

春季(3—5月):气温略偏高,降水明显偏多。春季平均气温15.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0.3摄氏度;春季降水量429.7毫米,较常年偏多120.9毫米。其中,5月份降水量196.1毫米,接近常年同期的2倍。

 

夏季(6—8月):气温偏低明显,降水明显偏多,光照偏少。夏季平均气温25.7摄氏度,较常年偏低1.1摄氏度,其中7月份偏低最为明显,较常年偏低2.2摄氏度。夏季总降水量860.6毫米,较常年偏多312.7毫米,近6成,其中6月份和8月份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另外6月21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期长22天,梅雨量245.5毫米,较常年偏少30毫米。

 

秋季(9—11月):气温正常,降水明显偏多。平均气温17.5摄氏度,接近常年。降水量341.4毫米,较常年偏多72.1毫米。其中,11月份降水量136毫米,超过常年的2倍,而该月雨日达18天,异常偏多。

 

灾害性天气:4月8日出现低温晚霜冻,据农林保险统计,宜兴市南部茶场,约有6千亩茶叶因霜冻而受损,并有部分蔬菜受霜冻而受损。4月28日夜间出现强对流天气,大部地区出现8级以上大风,宜兴市部分企业厂房受损,直接损失约17.5万元。全年出现暴雨7次,其中6月份出现4次,导致全市出现短期洪涝,全市各主要河流和水库塘坝水位全面超越警戒水位,横山、油车水库26日起主动溢洪;据市农林局统计,水稻秧田受淹严重受损13282亩,蔬菜受损1200亩,果树受损300亩;部分企业因雨涝直接经济损失约59万元。7月27日至8月7日全市出现连续12天的高温。8月5日夜间,宜兴市徐舍、官林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一个供电铁塔倒塌并压坏5条线路。全年出现雷暴30天,出具保险理赔证明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4万元。11月7日至11月25日宜兴市出现秋季连续阴雨,严重影响秋收秋种工作。

 

  

【水文】宜兴西氿站最高水位4.67米,出现在6月29日;最低2.86米,出现在2月16日;年水位落差1.81米。太湖大浦口站最高水位4.13米,出现在7月15日;最低2.76米,出现在2月21日;年水位落差1.37米。宜兴城6条河年径流量23.1亿立方米,6月30日年最大下泄流量441立方米/秒。全年蒸发量772.0毫米。

 

 

【名胜古迹】宜兴是全国闻名的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部山区多溶洞,景奇形怪,发现80多个,开发开放5个,其中善卷洞、张公洞民国23年(1934年)就对外开放。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8个:善卷洞风景区、竹海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陶祖圣境风景区、张公洞风景区、云湖风景区和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有始建于晋朝的周王庙(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宋代苏东坡亲自创建蜀山东坡书院和亲自手植的闸口天远堂西府海棠、始建于明朝的文昌阁、清乾隆时期建造的瀛园、太平天国时期改建的辅王府等人文景点。

 

 【文化遗存】宜兴历史悠久,拥有7000余年的制陶史和2200余年建县史。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位于徐舍镇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建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的国山碑被誉为“江南第一碑”。丁蜀前墅的明代龙窑是全国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龙窑。至2015年,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1个点,省文物保护单位13处、23个点,市文物保护单位88处、94个点,市文物控制单位56处,红色革命遗址19处,馆藏文物1万余件。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省级项目13个、无锡市级项目21个、宜兴市级项目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3人(12人健在),无锡市级传承人85人(84健在),宜兴市级传承人56人(55人健在)。

 

【陶瓷文化】宜兴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远在7000多年前,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等地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骆驼墩遗址和宜兴窑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五朵金花”。特别是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名扬海内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项圣思的“圣陶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无锡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

 

宜兴陶器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紫砂作品在国际、国内屡屡获奖,一些作品被作为国际交往的礼物。根据市人社局职称办的统计,至2015年年底,全市从事陶艺的工艺美术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6587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00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83人、工艺美术师738人、助理工艺美术师1422人、工艺美术员4144人。全市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6人、省工艺美术大师36人、省陶瓷艺术大师29人(部分人获2个及以上称号)。陶艺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10人、无锡市级43人。宜兴(紫砂)是被省经贸委授予的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

 

【宜兴名人】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曾出进士近400名,其中状元4名、榜眼5名、探花1名;有宰相10位、将军15位。晋朝周处文武双全,是妇孺皆知的“周处除三害”的主角,是弃恶从善、尽忠报国的典型,所撰《阳羡风土记》是中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南北朝时将军陈庆之骁勇善战,为一代名将。卢象升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明代徐溥做宰相12年,政绩卓著。明代周延儒连中两元(会元、状元),后两度为宰相。在文化艺术上,宜兴人才辈出。唐代蒋防、宋代蒋之奇和蒋捷、明代吴炳、清代陈维崧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较高声誉。文学家蒋防的《霍小玉传》广为流传;诗人蒋捷的诗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成为千古名句,与周密、王沂孙、张俊并称为“宋末四大家”;戏剧家吴炳著有“粲花五种曲”,其《绿牡丹》和《西园记》是越剧和昆剧的保留剧目;陈维崧是晚清阳羡词派领袖,参与编修《明史》,与吴江的吴槎汉、云间的彭古晋并称为“江左三凤凰”。

 

现代更是人文荟萃。宜兴被誉为“教授之乡”,有宜兴籍大学校长100多位。其中,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有被称为“一街双星”的原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原校长虞兆中,有被誉为“双子星座”的孪生兄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原名史绍华)和著名教育家史绍熙。宜兴籍院士亦众多。至2015年年底,宜兴累计有“两院”院士26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周培源、唐敖庆、潘菽、史绍熙、朱洪元、朱既明、吴浩清、章综、程镕时、朱邦芬、褚君浩、吴岳良)、中国工程院院士14位(周镜、沙庆林、薛鸣球、程天民、陈太一、吴中如、唐西生、陈国良、高鼎三、黄瑞松、陈志南、任南琪、丁荣军、朱蓓薇)。宜兴享有“书画之乡”之盛誉,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享誉海内外,吴冠中、吴大羽、尹瘦石、钱松嵒等一批画家也享有很高声誉。音乐戏曲方面,名家众多。其中,有参与编订《刘天华创作曲集》《瞎子阿炳曲集》的刘天华弟子储师竹,任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的刘天华弟子蒋风之,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歌唱家程静子、张权。新闻出版方面,有20世纪早期就蜚声报界、被誉为“报界三杰”的徐凌霄,《新华日报》筹办人之一、社长潘梓年,《文汇报》创始人之一、著名记者的徐铸成,《光明日报》总编辑储安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金凤等报界名人。体育方面,有2015年世界台联排名第一的丁俊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篮主力队员、亚洲女篮锦标赛及亚运会的团体冠军卞蓝,三届残奥会女子坐式排球团体冠军谈燕华等体坛明星。政界方面亦是名人众多:中共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上海市原副市长潘汉年;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储江;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建南;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原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蒋祝平;黑龙江省原省长邵奇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共中央委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作安。军界方面,宜兴籍军人副军职以上的有近30人。其中,有原工程兵副司令员马苏政,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军衔的谢光,解放军沈阳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军衔的宗顺留,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原主任、少将军衔的曾裕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政委、少将军衔的赵仲起,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任英模部队方队领队的第16集团军参谋长黄铭(少将军衔)和第1集团军副政委周夕根(少将军衔)。外交界方面,有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驻美国原大使朱启桢,中国驻加拿大、英国原大使查培新等。

 

 【人民生活】2015年,全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413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42750元,比上年增长8.3%;农村居民21910元,比上年增长8.6%。全市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116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镇居民26862元,比上年增长7.3%;农村居民14999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6.66平方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1.4(比上年下降0.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上涨0.4%、工业品价格上涨0.1%。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6%,烟酒类价格上涨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0.5%;衣着类价格下降0.3%,交通和通信下降2.5%。

 

 

 

科学发展

 

【概述】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宜兴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5.66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7.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6.96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750元、219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8.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总体高于无锡平均水平。宜兴市位列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六位,比上年跃升一位。

 

【政治建设】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排查“不严不实”问题,推动“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如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72件、政协委员提案295件,满意率达93.4%。依法行政力度加大,政府法律顾问团结构更优,“六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行政服务提速增效,审批事项即办率达85%,“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工单办结率超99.2%,“千人评议机关”网上日常评议2万余次。信息发布公开透明,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10场,“宜兴发布”政务微博、微信累计发布信息3万余条。认真整改落实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组织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学习活动,创设“清风课堂”新载体,拓展同级审、专项资金审计覆盖面。新一轮车改启动实施,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三公”经费压降10%,市政府各部门执行“八项规定”精神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政府各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等举措助推项目建设再提速。市场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广电台网分离。

 

【经济建设】工业生产小幅震荡、稳步回升。全年工业总产值3502.89亿元,其中916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865.7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3398.4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16.64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224.29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2.7%,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高端线缆产业聚合度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幅高于全市近3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持续成长。全市工业产值超1亿元企业达320个,其中超10亿元的49个、超100亿元的4个。金融安全稳控有力,坚决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主动承办省级金融机构支持宜兴发展恳谈会,促成22个银行与全市企业签约授信近120亿元。高效运转市、镇两级周转金平台,帮助1000余个企业转贷超350亿元。园区平台能级更强。环科园被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入选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开发区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引擎,新能源、绿色食品饮料、高端动力机械等特色产业快速崛起。陶瓷产业园承载空间大幅拓展,通用航空产业园启动建设。官林镇获“国家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称号。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到位注册外资2亿美元,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4.5亿美元。

 

服务业质态不断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2.4亿元。完成服务业投资287.1亿元,八佰伴生活广场、大统华城北购物中心开业运营,苏宁现代生活广场、阳光100商业水街等项目进展顺利。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商品房成交面积131.2万平方米,成交额达94亿元。全社会物流总额超3600亿元。市场贸易平稳发展。年末全市有贸易市场81个,商品市场成交额451.14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幅达25%,远东买卖宝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丁蜀镇成为省电子商务示范镇。全年接待游客2011.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11亿元。年末,全市银行业本外币存款余额1851.7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389.42亿元。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量45.56万吨。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22亿元。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增至16.7%,新增高标准农田1.5万亩。张渚悦禧玫瑰、和桥辰希缘等新兴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品牌效应日益放大,“三品”农产品总数达504种,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升至31.9%。周铁镇洋溪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新创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数量居无锡首位;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幅达10%。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联网运行。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年度项目基本完成。宜兴市被评为全国生物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全市农机总动力53.9万千瓦。粮油生产机械化率95%.

 

【文化建设】“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第八届陶文化节取得成功。“宜兴窑系”文化概念基本确立。周王庙、卢忠肃公祠等文物遗存整修完毕,顾景舟艺术馆、闵惠芬艺术馆建成开馆。村史村志启动编纂。宜兴文化中心的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投用。举办文化区域互动、文化志愿者基层行180场(次),网络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第三届“书香宜兴”等活动精彩纷呈。高水平承办2015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六赛段—宜兴阳羡风景区绕圈赛、国际篮球明星挑战赛等国际级赛事2项(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通过年度测评,《市民文明公约》发布,“一村一文化、文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1650个,从业人员6万多人。宜兴广播电视台全年播出自采广播、电视新闻2.6万余条(次)。《宜兴日报》全年出版305期,刊登宜兴地区新闻8000多篇、新闻图片3000多幅。市史志办公室编纂的《宜兴年鉴》(2015)出版发行。市档案局馆藏档案总数达到43.23万卷又31.59万件。

 

【城乡建设】组织实施市级政府投资项目92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全面展开。市文化中心全面完成各场馆建设。汇龙商务中心如期竣工,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东氿楼宇整体亮化成为城市新景观。荆溪路完成二期改造、实现全线贯通,老城区南北主干道焕发新颜。宜城、丁蜀8个老小区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张渚桃溪市民广场、新建文体中心等一批镇级工程建成开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国道104线洑东段、蜀浦路、环科大道通车,范蠡大道、云岭路有序推进,范蠡大桥合龙,宁杭高速东互通、锡溧漕河整治二期工程开工。丁蜀客运站落成启用,150千米农村道路完成标准化改造。全年完成偏远村庄5000多户集中供水改造,新增老小区天然气用户3000多户,建成公交车、出租车加气站4座。500千伏宜兴东输变电、无线热点等电网、通信基建项目完成年度任务。丁山监狱迁建工程主体封顶。8693部队新营区竣工搬迁。管理机制持续创新。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通过验收。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治理流动摊点、瓶装燃气、“僵尸车”等城管难点,矿产品生产运输秩序管理保持长效化。开展交通文明示范路创建,探索实施城区严管路模式,完成18个道路交叉口和导流岛改造。人民路等10余条主干路慢车道实现机械化保洁。邮堂、元上等8个老集镇呈现新貌,村庄长效管理合格率达93%。湖氵父镇洑西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社会建设】全年投入民生资金7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实施12件、3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帮助5684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白塔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社保扩面新增1.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继续提标,被征地农民进社保工作稳步推进。市养老护理中心全面建成,九如城生态养老康复医院竣工投用。残疾人“博爱家园”双基工程、社会救助(慈善)工作站实现镇、村全覆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布局调整优化,东山中学搬迁更名为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实验小学东校区、新和桥高级中学竣工启用,官林小学新校区如期建成,学区教育教学协作联盟组建。宜兴市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城市案例和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奠基,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血站等项目启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全年慈善机构募集慈善资金4487万元,发放善款411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1万人。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政社互动”向纵深推进,社区服务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启用,社区减负行动收到实效。社会组织逐渐壮大,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8个,实施公益创投项目70个。大巡防体系建设卓有成效,违法犯罪警情比上年下降14.9%。镇村规范化调委会实现全覆盖。“阳光信访”体系建设全省领先。防范和处置拖欠职工工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在省内率先建立并推行市级安全生产专委会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开展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紧急疏散等应急演练。继续保持“江苏省平安市”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深入推进。深化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启动并加快社渎港、乌溪港等河道综合整治,实施重点治太工程132项,入湖河道水质持续改善。地表水断面合格率达58.3%。12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20个村庄先期试点。全面推进太湖沿线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拆除工作,修复生态湿地1000亩,72千米农村河道实现机械化保洁。紧抓大气污染治理和民生环保工程,健全秸秆禁烧机制,启动综合利用试点,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879个,完成26个水泥企业提标改造,PM2.5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9.3%。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8个,完成减排项目15个,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万元产值能耗实现“双下降”目标。绿色廊道串连成线,完成7条道路林荫化改造,新建山区及太湖绿道2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