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决战贫困——我市率先实现减贫摘帽工作纪实

决战贫困——我市率先实现减贫摘帽工作纪实

2019-01-16

这是一场新时代的攻坚战;

这是一条通往幸福、脱贫摘帽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我市在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2017年,我市脱贫攻坚进入了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市再次明确时间表、下达任务书——要确保完成减少贫困人口19730户85685人,贫困人口下降至3064户8962人,10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78个贫困村出列71个,贫困发生率由19.27%下降至1.82%,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的任务。

短短数据背后,是“决不让贫困群众掉队”的坚定信念,是无数人心怀使命、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

培育项目、整合资源,产业发展百花齐放;“四大硬仗”、“七大战役”、“六个精准”、“六个到户”,健康扶贫织密“保护网”;“一户一策”、“一对一”帮扶,教育扶贫阻隔贫困代际传递;“一户一产业”、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帮贫困户掌握技术、固定增收……“精准”“合力”“创新”,紧扣关键词,我市的脱贫攻坚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清醒、踏实。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虽是处处举步维艰,但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冲刺路上,我市在疾驰的时间流中时刻坚定地挺进——


认亲结对,真情融入暖民心


从2016年9月份开始,我市9724名干部全部下沉到到村到组,每名干部就同3户贫困户“结对子认亲戚”。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每位干部走进自己结对的“亲戚”家中,详细询问帮扶户家庭基本情况、主要经济来源、年收入等,重点了解贫困原因及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为了加强“亲戚”之间的沟通,干部们按照“一对三”精准扶贫的要求,在手机中保存了“亲戚”的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和主要产业等重要信息;同时,又将自己的姓名、职务和电话等信息留在“亲戚”家中的连心袋内。部分贫困户还和帮扶干部相互加了微信,帮扶干部不在村里时,通过现代通讯技术,贫困户遇到什么困难,干部职工能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对子结得牢不牢、亲戚认得准不准,关系着全盘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影响着扶贫的质量和效果。“财政局的干部对村里的扶贫工作不仅细致还特别上心,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庄稼种得不好,没有致富门路,他们帮出主意;猪牛养得不好,收入上不去,他们帮想办法。”巴铃镇公德村上寨组贫困户刘大群说。

干群相处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感人故事。一个位女老师,晚上骑摩托车去贫困户家走访,结果出了意外摔伤住院了。市领导去医院看望的时候问她有什么困难没有?她回答说,“我住院了,我包保的贫困户怎么办?班里的几十个学生怎么办?”。

巴铃镇公德村白坟组的贫困户黄良必,带着一个弱智的儿子,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来,黄良必一直未领到低保,多次向镇村反映,均未得到解决,2018年3月初,黄良必因病不幸去世,其亲戚和村民反应强烈。市财政局包保干部刘信涛得知情况后,三顾巴铃镇社保站和派出所,由于黄良必办理一卡通时,将“必”字错写为“碧”字,所以一直未领到四年多的低保金。在刘信涛同志的帮助下,2018年3月中旬,黄良必的儿子终于领到了四年多18000多元的低保金,受到了黄良必亲属和群众的一致称赞。公德村上寨组贫困户邹玉刚,妻子得高血压20多年,长期服药,为了减轻该户经济负担,包保责任人多次往返县人社局和公德村,为其办理门诊大病医疗证,每年为其减少药费近千元。

“大妈您好!现在天气冷热变化较大,要注意增减衣服”。“大叔,高压锅要这么用”。“老人家,你的高血压病要少吃猪油和肥肉,多吃新鲜蔬菜”......在全市的村村寨寨,包保干部句句暖心的话语,拉近了干群距离,温暖了群众的心。同时,市委市政府要求包保干部做到“四个一”:和老百姓坐下来算一次账,谈一次心,在他们家吃一次饭,和他们一起打扫一次卫生。这些活动的开展,建立了良好的干群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包保帮扶工作。

如今,我们的干部不管走到哪家,老百姓都会说来家里坐坐,吃个饭什么的,非常亲切。


基础先行,完善“路房水电讯”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近年来,我市把打通断头路、硬化通村通组公路、新建产业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仅2017年,我市就分两期实施农村公路硬化建设:一期实施通组路硬化项目180个,里程264.58公里,串户路硬化项目430个,里程611.21公里,投入资金1.5亿元,项目涉及13各乡镇(街道)77个贫困村;二期实施通寨路硬化项目594个,硬化里程718.40公里,串户路硬化项目587个,硬化里程615.71公里,生产路硬化项目547个,硬化里程1027.57公里,投入资金7.5亿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全县建制村、自然村寨通水泥路的已达到100%,农村公路路况及路网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为全市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到自己在偏远农村的家,会特别感叹:“现在和前些年比,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四通八达,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村子也干净了。”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脱贫的有效途径。从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两年时间投入危改、三改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83.67亿元,建设四个移民搬迁小区,对居住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功能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居住分散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实施太阳能路灯安装项目918个,安装路灯35827盏;庭院硬化项目186个,硬化11022户;垃圾箱1037个;文体活动广场314个,寨门、公厕等项目29个。

我市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着力修缮水库、水渠,挨家逐户排查实施自来水、安全水、小康水的项目,实现了家家户户通安全饮水的目标。仅2017年,我市投入6800万元建成饮水保障工程51个,实现了全市贫困群众100%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小康电”的保障力度,2017年,我市投入2.76亿元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175个,全面保障农村群众用电安全。

2016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58个3G/4G基站,实现所有行政村移动信号全覆盖;完成2万户乡镇光纤入户,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目标。随着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市电商发展风生水起。建成县电商营运中心1个,乡镇电商服务中心15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151个。引进京东、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龙头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各大电商平台入驻企业13家,在全县范围内注册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站点189家,覆盖全县85个行政村,覆盖率56.29%;其中贫困村41个,贫困村覆盖率53.25%。


医教为重,力阻穷根奔富路


健康扶贫是阻断“病根”断“穷根”的有效手段。因病致贫一直是困扰困难群众的一大难题,若没有健康打基础,即使帮贫困户实现了增收,他们也可能在因病失能、创收困难和医疗支出负担的叠加下迅速返贫。

2017年,我市医疗卫生共计投入资金40848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充分测算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面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的“财政兜底”计划,医疗保障方面,我们建立健全了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和县级财政医疗扶助政策等为支撑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设立了700万元医疗扶助基金。贫困群众就医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不需要先垫付费用。2017年以来,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服务保障1.8万余人(次),报销医疗费用8200余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实补比例达90%以上,全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报销医疗扶助金1700万元,为易地搬迁贫困户代缴医疗保险318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医疗保险160万元,贫困群众就医负担切实得到了减轻。

在我市,贫困户走进医院的那一刻起,各项就医流程就有人“包办”了,县内所有医疗机构均设立绿色服务窗口,贫困人口仅需提供扶贫证卡、户口本、身份证、新农合医疗证即可享受优就先诊、优先转诊。出院后,也可通过绿色窗口实现即时结算。同时,由县镇两级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签约服务团队,为签约的贫困对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诊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

教育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重要手段。知识改变命运,贫困的人生需要教育的介入,避免贫困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就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继而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在这一点上,我市不遗余力。

巴铃镇公德村上寨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文兴的两个女儿在完成中考后,考虑到其家庭实际情况及王文兴两个女儿的意愿,在市财政局和教育局的帮助下,促成其就读重庆职业技术学院。此举将农村学生学习一技之长与贫困家庭脱贫相结合,既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机会,又保障就业,真正实现了“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我市还制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建立贫困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台账、贫困生资料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全县范围内,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有信息资料,实现教育扶贫信息动态化管理。

2017年,全市教育资助投入9.85亿元。


产业强基,激发扶贫新活力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给钱给物只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产业扶贫,必须注重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构建贫困户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发挥产业的扶贫作用,顶层设计尤为重要,摸准群众意愿,避免盲目跟风的低质化、同质化倾向,这样脱贫才更具有可持续性。

近年来,我市投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资金65.66亿元。将产业扶贫分为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薏仁产业、农产品加工几大类,并根据各乡镇自身特色,扶持鸿兴猕猴桃产业园、金州小黄牛养殖等龙头企业,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同时,挖掘、培育前景好的项目。

屯脚镇九头村境内土地肥沃、平坦。该村引进鸿兴猕猴桃产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红心猕猴桃。目前,挂果的已达3000亩,基地优先考虑贫困群众就业,每到除草施肥、摘果季节,每天有200—300人在基地上班,实现家门口就业,红心猕猴桃销往省内外。每年除土地流转费外,示范性带动周边农户576户,其中贫困户410户群众务工增收744万余元

真武山街道办事处马家屯村,荒山荒坡较多,生态环境佳,利用这一优势,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结合自身优势引进金州小黄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发展小黄牛养殖,该公司流转了马家屯村山林和耕地1000余亩,为村民带来3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同时,公司计划与村级产业公司进行合作,贫困户可以通过提供土地、参与务工获得经济收入,产业公司通过入股,增加集体收入,并保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有分红。

位于城南街道办事处保驹村的天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占地30余亩的现代化养鸡场,目前养殖蛋鸡5000羽,利益联结40户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30个就业岗位。目前,该公司与保驹村的100户贫困户签订养殖协议,每户免费发放蛋鸡500羽,以点对点模式指导贫困户养殖,公司零利润提供饲料、兽药、疫苗和技术支持;同时回收农户鸡蛋,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政府的引导与鼓励下,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摘“贫帽”,成为我市“精准扶贫”路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多措并举,我市扶贫开发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就业有门,贫困户稳定增收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769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被聘请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0元的固定收入,这不仅让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还帮助贫困户就地脱贫。

在精准识贫中,我市发现有些贫困户家庭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但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且脱贫意愿强烈,如何帮助他们脱贫增收?开发公益性岗位成为必然之选。

市林业局利用中央下拨的公益林管护资金,选聘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生态护林工作。按照贫困对象申报,村、镇审核,县林业局审查,签订聘用合同等程序,在全市所有村居选聘了7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护林员。生态护林员实行聘任制、动态管理,年底考核,每年按照10000元发放工资,不合格者或实现脱贫的,将按规定退出。

波阳镇堵拐村的贫困户曹明怀成了村级保洁员,每月有800元工资。选聘贫困对象做村级保洁员也是该县开发公益性岗位助推扶贫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共有1429个贫困对象担任村级保洁员,实现了稳定增收。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转变思想观念,脱贫致富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时任市委副书记徐炼说。

家住波阳镇堵拐村的梁正红如今月薪超过8000元,比起过去打零工,工资翻了几番。这得益于他参加镇里举办的免费木工培训。

围绕“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我市以技能提升、特色培训为着力点,由市扶贫办、劳动局牵头,乡镇、部门共同参与,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对下岗职工、贫困户等群体进行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

重点培养新型农民和二、三产业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多形势、多渠道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贵州省妇女及妇联组织参与扶贫开发行动计划”、“巾帼创业扶贫工程”,大力扶持妇女创业。继续推进“三个十五万”支助小微企业创业工作,紧紧围绕“十大扶贫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产业化技能培训,并建立县园区企业贫困劳动力用工吸纳帮扶长效机制等,实现“l户3人”(即1户1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l户1人接受培训后转移就业、l户1人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目标。近年来,我市完成教育培训7000人,转移就业5600人。


社会参与,构建扶贫新格局


2017年,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全市机关、乡镇街道、学校、企业参与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爱心款50余万元,捐款全部用于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生。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只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市长方先红表示。

除了行政力量,我市还注重依靠市场力量、调动社会资源来推动扶贫工作。

我市七零八零网咖等组织志愿者,走访慰问贫困户,送上生活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西南苗山泉饮品有限公司提供数十个岗位,由公司先期将饮用水拉到贫困户家中,由贫困户卖掉后再收回本钱,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既解决贫困群众在家就业的问题,又让贫困户直接增收……

近年来,公安部帮扶我市资金1200万元、物资260万元,受益群众2298户8936人;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4877.9万元、帮扶项目50个,受益群众20923户66865人;省人大帮扶资金2483万元,受益群众9875户36580人。大力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动员44家企业(商会)实施“千企帮千村”项目84个,惠及贫困群众7574人。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的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我市“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逐渐形成,三绳成一股,形成强大合力。


加大投入,脱贫攻坚奏凯歌


近年来,我市共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389.29亿元,其中:危改、三改及配套设施建设投入83.67亿元;医疗保障投入2.53亿元;教育资助投入9.85亿元;安全饮水及水利设施建设投入40.69亿元;民政救助等投入5.0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及配套设施建设投入25.3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84亿元;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投入65.66亿元;基层组织建设投入0.97亿元;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改善投入1.57亿元;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投入34.47亿元;就业等其他投入18.72亿元,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累计发放滚动资金1.97亿元,惠及贫困群众10231户。用好用活“特惠贷”,开发“惠农脱贫贷”“惠民脱贫贷”等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县级金融扶贫体系,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特惠贷”8.38亿元,惠及贫困群众13762户;发放“惠农脱贫贷”2亿元、“惠民脱贫贷”3290万元,惠及贫困群众2329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充分用好扶贫产业子基金,着力推动“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已获批项目9个、获批基金8.59亿元;正在申报项目3个、申报基金6.6亿元,可带动1751户6486人增收。

近年来,我市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9.15亿元,完成营造林45.56万亩,林地面积增长到130.72万亩,森林蓄积量增长到308.92万立方米,实现林业总产值18.08亿元,森林覆盖率达45.15%,全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施退耕还林19.21万亩,兑现补助资金8428.13万元,覆盖贫困群众7145户31232人;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58.75万亩,补助资金2074.17万元,覆盖贫困户4877户20750人。聘用769名贫困群众为生态护林员、防火员,通过以工代补方式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身护林工作,每人每年可增收10000元。

大量资金的投入,我县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9月,我市作为黔西南州首个退出贫困(市)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近年来,在兴仁这块土地上,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从海拔2000米三道沟龙场大坡,到远离县城60多公里的边远乡镇,从麻沙河畔、梭江河谷,到每个贫困山村……50万兴仁儿女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用智慧和双手书写出仁义之乡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