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红土地上打响五大攻坚战

红土地上打响五大攻坚战

2017-04-13


江西广蓝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



农村娃吃上了营养午餐


中电投茶园风电场顺利并网发电


埠头田庄上靓丽一新


果蔬园学生营养餐蔬菜供应基地


在埠头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穹顶温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培植蔬菜

  4月18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投资3.2亿余元的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投资2.6亿余元的体育公园建设项目同时开建;4月25日,幸福人家智能家居系统、迪佳工贸电子等项目开建;总投资1.8亿元的兴国中学将于今年9月1日投用……一个个项目从蓝图变成现实,兴国这片红土地,如今到处呈现快马加鞭、攻坚克难的火热场景。

  兴国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将军县。中华苏维埃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然而,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制约,兴国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

  如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兴国有自己的办法,表现在突出打好主攻工业、脱贫攻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5大攻坚战,力争“十三五”良好开局、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主攻工业 “一企一策”精准帮扶

  近日,位于兴国县经济开发区的江西广蓝传动有限公司门口车水马龙,来自安徽六安等地的厢式货车排了一大队。原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这家生产汽车变速器零部件的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后,产品供不应求,合作对象包括德国采埃孚公司、北京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江淮汽车等20多家公司。

  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让企业的信心更足了。对于运转良好的企业,兴国县帮助它们建立科研平台。以广蓝公司为例,为了让该公司成功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当地政府邀请相关专家现场评审,全过程协助指导,公司最终顺利通过了评审,填补了兴国县在该领域的空白。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将大大提升我们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效益。”广蓝技术中心主任钟云说。

  工业兴则经济兴。为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兴国县着力打造审批程序少、办事效率高、服务好的发展环境,出台稳增长的27条实施意见,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进行精准帮扶。在帮扶中,该县部门协同,分类指导,做到一企一策、精准发力,切实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代办,为项目推进提供“保姆式”服务。

  小而大食品有限公司因扩大生产,需要购置新的生产设备,但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没有实现,兴国通过发放“财园信贷通”,为该公司解决了500万元的资金缺口,帮助企业完成了增资扩产。今年3月,兴国还举办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签约会,11家中小微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现场签约5亿元。

  如今,全县72家规模以上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均有县领导、责任单位和驻企服务队员挂点帮扶,今年一季度,共解决各类企业难题56个。

  为进一步优化环境,兴国还成立主攻工业优化发展环境效能监督室,在经济开发区设置举报箱,集中受理、查处企业办证办照过程中存在的“吃拿卡要”问题和帮扶企业过程中存在的“不作为”问题,做到全方位、全过程效能监察。去年,兴国对6起作风效能问题进行了点名道姓的曝光。

  2、精准扶贫 “营养餐”让贫困户收入稳

  连日来,南方连绵的雨水,让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村民杨东明忧虑不已。原来,现在正是耕种的季节,他的妻子邓宝林总是冒雨出去干农活,抢抓农时。

  2006年,杨东明患尿毒症,家里因病返贫,成为村里的贫困户。他每周要做两次血液透析,家庭重担落到妻子身上。得益于土地流转和学生营养餐蔬菜基地计划,他家的生活才有了很大改善。

  “去年我将家里3亩地流转给金鸿源公司作为学生营养餐蔬菜基地,通过返租倒包的方式又从公司承包下6个蔬菜大棚进行管理。”杨东明说,“公司不仅提供菜种、有机肥,所有蔬菜的销售也不愁,每个月还给1500元的大棚管理费。我家每个月的蔬菜产量都超过公司下达的任务,超出部分按照四六分成,加上低保每个月收入不少。如今家里的生活有了好转。”

  兴国县有424所中小学校的9.5万名学生享受营养餐改善计划,每天需要消耗蔬菜2.86万公斤、猪肉1.44万公斤,每周需要鸡蛋和鸡腿9万多(枚)只。基于这一稳定市场的需求,兴国创新探索实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精准扶贫”,建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配餐中心,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方式进行农企对接,通过土地入股、产权入股、返租倒包等模式,引导贫困户参与订单生产,到基地务工。由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提前与基地、贫困户订立种植订单,让基地、贫困户知道种什么,并按订单合同收购基地、贫困户种植的蔬菜,让基地、贫困户的蔬菜不愁销。

  目前,相关公司已与该县埠头乡、樟木乡、方太乡、长冈乡、古龙岗镇等乡镇村蔬菜基地签约,建立了一村一品的订单合作关系,带动了1000多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预计到2017年,兴国可建成供应10万学生的蔬菜基地,仅此一项就可带动50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约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28%。

  此外,兴国还编制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等重大项目10个,包含子项目60个,项目总投资近59.99亿元,今年需完成投资26.61亿元。

  3、现代农业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一座座种满油茶的山坡、一片片覆盖荷叶的水田、一排排整齐的瓜菜大棚……初夏时节,兴国县的田间地头,现代农业的新景扑面而来。为此,兴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一条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富民之路。

  走进潋江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马路两侧的田地里,村民在一座座瓜菜大棚里进进出出,往来耕作,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个示范园规划面积5000亩,集秀美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展示、都市休闲服务于一体,覆盖潋江镇2个村的17个村小组,现已有兴国县博苑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赣州市鑫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兴国县金种子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兴国县芦汇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进驻,建成了葡萄、白莲、芦笋、基围虾养殖等10余个基地。示范园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就业1000多人,让潋江镇205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去年底,我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来了,土地能收上租金,自己还可以长期在基地务工。”在大棚给芦笋铺设地膜的杨澄村杨乐组村民刘仁辉说,租金和工资加起来有近2000元的月收入,让他对今后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怎样才能让农民从现代农业中获益,兴国县的办法是将精准扶贫纳入基地结对帮扶,贫困户可以通过公司下订单、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返租倒包、资金变股金、基地务工等多种增收方式,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从而确保贫困户可以实现当年种植,当年受益。

  据了解,兴国结合本县实际和省、市“十三五”规划,按照“规模大、影响大、受益面广”的标准,精心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农村改革、赣南脐橙产业发展升级等现代农业重大项目10个,包含一级子项目60个,二级子项目75个,其中新建设项目114个,续建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近40.57亿元,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9.79亿元。

  4、“四纵四横” 打造交通“快车道”

  5月初,走进兴国县永丰乡焦溪村昌赣客专的建设现场,远远便能听到轰鸣的机械声,装满石料和混泥土的运输车往来穿梭,一列列竖起的桥墩,已经隐约连成一条线,线路初具雏形。

  近年来,兴国统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建设,依托昌赣客专、兴泉铁路、兴赣高速及其北延、G238和G356国道组成的“四纵四横”交通大动脉,打造赣州北部及赣闽经济合作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同时,高标准谋划县城至兴国西站道路、货场、综合物流园区、仓储基地等项目,力争建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赣州北部、江西中南部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尤其是交通瓶颈成为制约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兴国紧抓国家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并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的历史机遇,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破瓶颈、补齐短板、适度超前,大力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谋划实施了基础设施攻坚战重大项目26个,总投资280.99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47.83亿元。


  其中,在铁路方面,该县正加快昌赣客专施工进度,力争兴泉铁路年内开工,形成连南贯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客货兼备的铁路交通大格局;公路方面,正扎实推进兴赣高速建设,做好兴赣高速北延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建成贯通全县、连接周边的高速公路网;重点实施G356、G238等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县城至高铁西站道路、兴赣高速长冈及埠头连接线项目建设,提升国省道干线公路通达效率;打通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实现通25户以上村组公路全覆盖,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
  兴赣高速建成后,兴国到赣州市区的车程将从1.5小时缩短到40分钟之内;兴赣高速北延打通后,将成为赣州至南昌最短的高速线路;兴泉铁路建成后,兴国将成为离出海口很近的地方。

  5、公共服务 靠金融创新补短板

  连日来,在兴国县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公园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运输车穿梭其中,工人忙着修建临时通道,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作为群众翘首以盼的两个大项目,曾因资金缺乏这一难题,迟迟没有落地。今年,兴国县创新思维,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把人民医院(新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公园整体打包成“兴国县公共服务提升工程PPP项目”,项目总投资9.39亿元,于3月27日成功与省建工集团签约,成为赣州市首个整体打包并落地的PPP项目。项目的实施,回应了群众多年热切期盼,补齐了兴国公共服务短板。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资金缺乏是进行项目建设的最大拦路虎。为破解发展瓶颈,兴国县创新手段,强化资本运作,解决资金难题,为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把多个项目打包成一个项目包的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9.39亿元投入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向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争取贷款20多亿元,用于重点工程、基础设施配套、易地扶贫安置区等建设;和江西银行、赣州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设立了10亿元的城市发展产业基金、2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用于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旅游投资等;争取省农发行1.5亿元贷款支持,用于提高通组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与农商行合作,为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发放政府贴息的“光伏贷”; 与中国人寿合作,县财政按90元/人的标准为农村贫困人口购买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

  金融“活水”扶出了新天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壮大、农民增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