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襄 汾 民 企 转 型 路

襄 汾 民 企 转 型 路

2017-05-18


     从“落后粗放,污染浪费”到“整治整合,提档升级”,从“转型升级,求新求变”到“生态转型,求精图强”,从“焦铁独大,严重依赖”到“多元发展,百花齐放”,襄汾民营企业走出一条破立并举、转型创新的奋发图强之路。如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5.5%,上交税金占全县税收的88.3%……民营经济已然成为襄汾经济发展的绝对支撑和重要支柱。

    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襄汾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视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坚持调优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爬坡过坎,披荆斩棘,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打响民营经济振兴的攻坚战,全力推进全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焦铁老大”到“天女散花”

    回头看,襄汾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的“小打小闹、原始积累”,再到新世纪初的“大破大立、破立并举”,从2007年以流域限批为标志的“整治整合、上档升级”到现阶段的“转型升级,求新求变”,持续推进的创业历程从未改变和停步。围绕“精”和“强”,传统焦铁产业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下,在改造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向下游拓展,煤焦—发电—化工,炼铁—轧钢—线材—铸造—建材,“变废为宝、吃干榨尽”的产业体系日渐完备,该县星原、光大、万鑫达等重点标杆企业纷纷转型升级、挖潜增效。星原集团已形成“焦—铁—钢—线材—水泥—余热发电”的全循环产业链条;万鑫达焦化公司焦炭产能达到210万吨,在上一轮全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中,作为整合主体保留下来,并在之前建设2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基础上,去年又投资新上6万吨合成氨;光大焦化在临汾全市第一家新上90万吨干熄焦项目,同时积极转产商贸服务、现代农业,投资建设了丁陶大卖场、丁陶风情街、尧京葡萄酒庄项目,促进企业多元发展。侯临农业科技公司杏鲍菇生产车间

     在传统焦铁产业实现精彩“变脸”的同时,襄汾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燕村荷花园观光农业旅游景区,依托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建设多功能特色观光旅游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晋润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总投资9亿元,规划用地600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标准化程度高、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专业交易基地,预计年交易额可达150亿元;侯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食用菌建成投产,成为该县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靠严把食品安全关站稳脚跟的山西老关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目前生产的涵盖猪肉、牛肉、驴肉的“老关家”系列肉食产品已达到18种,不仅拥有30家覆盖临汾各县市的直营店,还在万佳福等各大超市设立了专柜,为襄汾、临汾、洪洞、乡宁等多家大酒店、宴会厅供货,2015年企业销售额突破700万元;辉瑞制药项目建设完工,浦新生物质发电、振发能源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有序推进……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襄汾各类民营企业使出“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在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步履日益稳健,襄汾经济也一改之前焦铁独大的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景象。

从滞航不前到转向扬帆

民营企业要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新常态下,襄汾县将科技创新作为提振民营经济发展的“金钥匙”,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厚植科技创新土壤,以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创体系,深入挖掘和培育民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临汾铁环漆业年科研投资逾百万,随着研发成功的水性木器漆产品打入日本等国际市场,企业发展也从“危”到“壮”,成为拥有产品种类400多个、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的“山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凭借5项科研专利和精湛的生产技术,鹏泰伟业一举拿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殊荣,产品远销土耳其、日本及中东等地;恒泰制动器有限公司凭借“高碳低合金材料制动盘、制动毂上的应用”这项国家专利,开发了制动盘、制动毂等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跻身于中国重汽集团及国外名车制造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列;临汾华基混凝土利用矿山废弃尾矿、固体废物、粉煤灰及水渣矿等为原料,建设环保集成型混凝土清洁生产线和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线各一条,是全国首条绿色混凝土集成全国化生产线,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值达到60400万元,利润10931万元,成功实现“灰”转“绿”;侯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研发出了食用菌种植大棚、食用菌出菇房、食用菌原料清洗自动喷灌带清洗系统、出菇房节能换气装置等多项专利技术,使杏鲍菇从菌棒培养到包装装箱实现全程自动化、数据化操作,实现了增产增效,所产杏鲍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5年全年日均产销杏鲍菇达12吨,销往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唐人居古典家居有限公司将尖端科技设备与传统制作技艺有机结合,制作出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晋作家具,享誉全省、畅销全国;三盛合酿造、奥格姆农业科技分别与山西农大、河南食用菌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合作,泽禾机械铸造、侯临农业科技等企业分别与中北大学、河南省科学院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联盟组建企业研发中心,研发新工艺,开发新品种,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出率,提升品质率……襄汾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被一步步激发出来。创新,成为襄汾民营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劲引擎。

从“背包袱”到“甩膀子”

     襄汾县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服务民营企业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主动作为,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民营经济不断壮大的背后,政府扶持这只强有力的“推手”不容忽视,一系列环境优化组合拳,彰显着该县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急迫期望、坚定信心和不懈努力。

机制上创新,勇于破解难题,拓宽发展渠道。该县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精准施策,认真解决。资金方面,通过该县担保公司,每年为8家民营企业担保融资1.8亿元;向临汾市中小企业局推荐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贷款业务,今年推荐上报10家企业进行融资,金额达1.2亿元;通过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补贴资金,为星原、光大等企业争取国家节能补贴2000余万元;引导企业通过“新三板”上市进行股权融资,积极帮助万盛源天然气、铁环油漆等3家企业进入“新三板”上市股权融资程序;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实现银行和企业双向选择。用地方面,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挖掘闲置用地潜力等措施,挖掘存量土地,盘活建设用地,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落实有关土地费用减、免、缓等优惠政策,用足用活优惠办法,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用地需求。同时,积极为企业解决电力供应、用水保障、道路修建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有力保障企业的发展需求。

     政策上落实,政府大力帮扶,减轻民营企业负担。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60条、市65条减负措施,并结合全县实际,出台实施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66条具体措施。通过抓减负保增长、抓生产保产值、抓资金保运行、抓销售保市场、抓合作保共赢这“五抓五保”,组织焦炭生产企业与乡宁等产煤大县煤炭生产企业对接,搭建生产要素供应平台,鼓励县内产品销售,解决企业产品积压问题。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50万元、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和统计监测经费150万元,用于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根据县财力情况逐年增加财政预算。充分利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平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保障民营企业用工需要;依托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成立了由襄汾县城西创业基地和襄汾县小微企业服务站同如山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组成的服务团队,积极与省市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在线上和线下同时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共享、法律维权、投资融资、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环境上优化,全力助推发展,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强化政府服务,先后两次对县级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共取消、调整184项,保留242项,同时不断压缩审批时限,将现保留的242个项目,总承诺时限由3647天压缩为1937天,不断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全县涉审的33个职能部门全部整建制入驻政务大厅,并对窗口人员基本授权到位,审批项目和直接服务群众的环节基本可在大厅办理到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民营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现场办理相关手续。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新闻媒体、手机APP、微信、办税服务厅等渠道平台,对“银税互动”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及时向纳税人宣传银税合作相关内容,帮助纳税信用级别高的小微企业通过银税合作享受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