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2017-04-19

  武清区陈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一、实施背景:

  陈镇位于天津市武清区西南部,南与北辰区接壤104国道、112高速贯穿期间,交通便捷。全镇总面积61.32平方公里,辖14行政村,总人口28969人,耕地6.6万亩,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没有工业污染源,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

  近年来,我镇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域内逐步形成了南片林果,中片青玉米、北片棚菜的生产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镇种植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广大农户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种植观念束缚,再加上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不敢及时选用新特优品种及技术,种植模式单一,管理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不能迎合市场需求,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在此期间,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收效甚微,经调研总结纠其原因:一是科技普及推广往往流于形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击性,缺乏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无序培训,没有充分调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在转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上工作力度不够,三是培训教学方式陈旧老化,照本宣科,没有很好的联系生产实际进行施教。

  二、主要目标:通过建立实效机制保证,转变观念培训接受,巧妙推介培训实施,达成提高广大农民接受应用实用科技技术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土地增收,农民增效的实用技术培训实效性的目标。

  三、工作过程:

  我们通过建立实效机制,转变观念培训,巧妙推介实用技术培训等内容的实践研究,保证培训的实施。

 (一)建立实效机制

  我们通过建立经费保障、优质师资、培训网络、产供销、培训宣传等机制保证项目实施。

  1.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为了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镇党委镇政府每年拿出当地常住人口人均1元即3万元资金拔给成校作为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使培训经费得到了保证。

  2.建立优质师资机制。我校与京津农业科技院所、区农业局,科技推广中心、农广校相挂靠,聘请北京农科院青玉育种专家史亚兴,天津市蔬菜研究所李海燕、武清区农业推广中心主任刘万华等20余位专家做为我校常年技术顾问,整合本镇农、科、教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土专家、种植能手组成讲师团。这些专家及讲师团成员专业水平高,授课通俗易懂,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使培训实用技术的技术指导、传授、推广、种植试验得到了保证。

  3.建立二级培训网络机制。建立以镇成校为龙头,以村成校、示范联系户、合作社为辐射点的二级培训网络,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培训基地得到了落实和保证。

  4.建立产供销机制。通过成立华旺农业种植合作社、会发棚菜种植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协会及农产品信息服务站,搭建产供销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科技、信息、供求、服务的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培训效益得到了保证。

  5建立宣传培训机制。培训的关键是人员的参与,人员参与的多少是培训成效的前提,因此,我们抓住培训宣传影响和实效这一关键环节,落实培训宣传和参与人员保证责任制,分片宣传,本片保证,年初将制定好的菜单式培训计划,通过村成校、示范户、联系户及全镇中小学生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让群众根据自身生产需求自主选择参加培训项目。在各级各类培训开班前除了通过广播、张贴发放招生简章等方式外,还运用了“金字塔式”培训宣传法,即让先到的学员再去带动他熟悉的新学员,也叫做“树形结构”宣传法,效果显著。使培训人员得到了保证。

 (二)转变观念培训

  陈旧的思想观念具有顽固性和传承性,受地域人文环境影响,要想转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尤其是在认识新技术、新品种及新生事物的过程中,要遵循事物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因此,我们采取 “走、请、做、搞”四种培训模式,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使他们认识、了解、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及新事物。

  一是“走”。即“走出去培训”。我们带领学员去参观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示范园区,使农户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如2014年3月我们带领大棚种植户去参观庞庄子大棚西瓜种植园区,园区种植户介绍通过选用农科院培育的西瓜新品种早抗花王,应用育苗移栽棚式栽培新技术,使种植的西瓜口感好,产量高,上市早,采摘期长,一年可收五茬,亩效益是传统种植方式的5倍多。2013年10月以来,共组织“走出去”培训4期。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员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二是“请”。即“请进来培训”。我们聘请了青玉米种植专家史亚兴、棚菜种植专家刘万华,林果专家高祝平等做我镇农业生产技术顾问,向广大农户推介种养新品种、管理新技术并分析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解除农户生产技术的后顾之忧。自项目实施以来共聘请专家20人次,培训600余人次。

  三是“做”。即“做示范培训”。试验基地示范效应,进行现场说法示范培训。如在华旺种植合作社示范基地做示范培训中,我们向农民介绍展示改良京科糯2000青玉米新品种,运用育苗移栽双膜覆盖新技术,最后使青玉米提早上市20天左右,单穗增收0.8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试验成果,让广农民众惊叹不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群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程度。自项目实施以来共组织示范性培训6期,培训190余人次。

  四是“搞”。即“搞交流培训”。我们每季度在镇成校举办一次科技示范户、联系户科技致富经验交流活动,并把典型案例印成宣传材料下发。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信心,坚定农民科技致富的信念。

  我们通过“走、请、做、搞”四步走的培训方式,激发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更新了广大农户的种植观念,增强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科技知识的依赖感,使他们认识到科技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转变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的“要我学”的现状,营造了“我要学”、“我要试”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我镇种植业的良性发展。

 (三)巧妙推介实用技术培训

  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业实用技术从内容上说比较宽泛,从培训对象来说涉及面广。针对培训课往往众口难调,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模式到课率低,再加之培训计划内容不够具体,培训方式带有随意性,农民学用脱节,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显著。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尝试根据农时季节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原则开展培训,通过“六结合”的培训方式,符合了广大农户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从而带动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1.农闲集约化培训与农时季节性培训相结合。我们在林果栽培技术培训中利用农闲时间对果园建立及果树生理特征,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系统理论培训,在农时季节期间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修剪及水肥管理等进行技术性指导短训,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收到良好效果。使我镇千亩果园在园区规划和品种更新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果品质量、产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增加了果农的收益,促进了我镇林果业的发展。

  2.专项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在举办青玉米育苗移栽、青玉米套种、大棚蔬菜多层覆盖栽培新技术、及棚菜节水灌溉新技术的短期培训时,理论学习后到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试验基地进行实践,促进学员学用结合,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培训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传统培训与现代化培训相结合。在组织讲师团成员或专家进行新品种推介及种养殖病虫害防治面授时,把面授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播放新品种的生长特性、病虫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的幻灯片,给学员以声形并貌、图文并举的直观感,使学员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我们还利用电话通讯的普及条件,由专家进行电话热线咨询、答疑解难,效果显著。因为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往往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作物病情的扩散,产生较强的误时指导。进行电话咨询,立竿见影,大大提高培训的时效价值。

  4.个人自学与互学相结合,利用我校科技图书及科技光盘的资源优势在各类培训中向学员发放图书和光盘目录,鼓励个人前来借阅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我们帮助他们与思想好技术精的科技示范户结对子进行传、帮、带,开展互帮互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实用技术推广与信息技术培训相结合。我们在实用技术推广过程中,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及市场信息,从而也为学员搞好自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6.传统授课形式与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相结合。

  我们在充分利用传统授课形式的同时,积极采取灵活多样、方便有效的培训形式。我们适时组织,如:利用陈嘴镇农贸市场集日的机会,组织“科技赶集”咨询培训;向学生发放“科技明白纸”带回家宣传培训;组织现场培训活动的现场培训;下到村街放映科技录像的送科技到村培训。既保障了培训的实效性,又提高了培训的宣传力度。

  我们遵循“实际、实用、实效”三实原则,以“六结合”培训形式为主导,巧妙推介了新技术、新品种,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积极性,使我镇种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繁荣。土地增收了,农民增效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主要成果

  我们通过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优质师资机制、建立两级培训网络机制、建立产供销机制、建立宣传培训机制五种实效机制,采取了转变观念的“走、请、做、搞” “四步走”培训和巧妙推介实用技术的“六结合”培训形式,取得了以下成果。

  1.培训情况:截止到2015年3月,累计开展培训34期,培训人数达1645人次,其中棚菜培训9期446人,林果培训9期398,种植培训10期602人,经纪人培训2期86人,信息技术培训2期113人,举办科技赶集4次,义务咨询120余人次,发放科技明白纸6种4000余份,图书借阅200余册,光盘借阅100余盘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种植户的科技素质,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2.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我们共引进改良京科糯2000、新瑞珍、京甜糯928、京紫糯218青玉米新品种4个,推广种植1000余亩,由于产量高,口感好,品质佳,迎合市场需求,同比亩增效益800余元;引进抗病抗重茬西瓜新品种抗病201、早抗花王2个,推广种植500余亩;引进乳黄瓜、特选2号辣椒等棚菜新品种2个,由于这些新品种具有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广大种植户好评。推广青玉米错峰种植延时播种、青玉米双膜覆盖、套种、大棚西瓜育苗移栽、大棚蔬菜多层覆盖及节水灌溉、提高果品着色等新技术8项被种植户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大棚西瓜由于选用农科院培育的西瓜新品种早抗花王,应用育苗移栽棚式栽培新技术,使种植的西瓜口感好,产量高,上市早,采摘期长,一年可收五茬,亩效益是传统种植方式的5倍多。青玉米套种甜瓜新技术,推广面积500余亩,亩均获利近5000,此项技术被武清成教发专刊在全区推广。

  3.种植规模及农民收入情况:通过培训及示范户、合作社的示范引领,棚菜、林果种植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使我镇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目前棚菜种植小区由原来的1个,发民到现在的4个,先后成立了会发棚菜种植合作社、伟益林果种植协会,为农民种植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棚菜种植由原来21户,种植面积100亩,增加到现在140户的850亩规模。林果种植面积增加了1000余亩。青玉米种植面积由原来8000余亩,跃增至15000余亩,使我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青玉米之乡,同时棚菜、林果的种植也发展到一定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由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种植的规模化发展,使全镇种植业亩均增效1500元,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0000元增至23000元,农民笑在脸上,喜在心头。

  总之,通过活动的开展更新了广大群众传统种植观念,培养农民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调动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应用科学技术搞好生产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广大农民逐步由分散经营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发展,走上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效益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