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桐庐 > 桐庐名人

桐庐名人

2018-04-09

中华医药鼻祖桐君

    桐君,黄帝时人。据《浙江通志》记载: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支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人问其姓名,则以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他与另一位医生彭巫在此采药求道,还在离桐君山不远的富春渚上栽培草药(此渚今名桐洲)。桐君一生勤勤恳恳采药品性,深究医理,是中国历史上研究中华医药的先行者。他的医药实践成果被后人汇编成《桐君采药录》一书,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药物著作之一。

    桐君及其《药录》,一直为后世尤其是医药名家所推崇。南朝梁时的医药家陶弘景,在研究了古代名家本草后,著《本草经集注》。他在该书序录部份,完整地总结桐君的伟大成就是“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明代医药家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将《桐君采药录》放在本草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些朝代还将它钦定为经典古籍载入正史。《隋书》中,有《桐君采药录》3卷条目;《旧唐书》中,有《桐君采药录·桐君撰》条目;《新唐书》中,有《桐君采药录》仍被列为当时的重要医药典范籍;《药部》中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

    桐君总结和首创的识别中药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药物和君、臣、佐、使的处方格律,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他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君、臣、佐、使成为中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这是桐君先师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因为桐君对华夏的医药有突出贡献,后人尊其为“中华医药鼻祖”。

    为了纪念这位济世救民的中药鼻祖,后人就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其栽药洲为桐洲,采药求道山为桐君山,并在桐君山上建祠祭祀。


一代宗师叶浅予

    叶浅予(1907.3.1-1995.5.8),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从事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笔墨顿挫自如,豪放爽朗,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成就显著。中学时自修绘画。1926年起在上海当过柜台伙计,画过广告、教科书插图,并事时装设计、舞台美术布景。1928年任上海漫画社编辑,开始漫画创作。1929年开始创作漫画,后集成《王先生别传》和《小陈留京外史》。叶老耿直磊落、胸襟开阔,一生向往革命、向往艺术,自强不息, 受到画坛的广泛尊重和爱戴。

    叶老对故乡桐庐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的晚年,每年都要回桐庐看看,关心家乡建设。82岁那年还将珍藏多年的从元、明、清代到现今的名人书画73幅,其中有元代王叔明的《李下隐居图》、明代周之冕的《梅竹水仙》、清代郑板桥的书法及现代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吴作人等人的真迹,以及叶老自己的128幅书画,还有他收藏的宋代以后的美术论著和中外文册、画谱、印谱、碑刻等珍品787册,赠送给家乡桐庐。在赠送仪式上,桐庐县人民政府要回赠他2万元人民币,以表家乡人民心意时,老画家坚辞不受,当即挥毫在县人民政府授予的《荣誉状》上写下“此款转赠桐庐县文联”。他说:“书画是人民的财富,应该留给人民。现在有些社会风气不正,只讲金钱,不讲精神,我这样做就是要同不良风气唱唱反调,以促进树立社会的良好风气。”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叶浅予一生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他以自己艺术和人生的完美结合,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画家之一。


剪纸大师胡家芝

   胡家芝(1897—2010),是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进行剪纸创作已有100多年。

    1897年,胡家芝出生于桐庐,自幼在私塾受严格的传统教育。那时候,桐庐流行一种芦茨戏,戏里鲜活的人物吸引了幼小的胡家芝,回家后她就拿起剪刀在纸上剪了起来。没想到,这一剪,她竟剪了100多年。

    20岁时,胡家芝出嫁到离家30里的珠山村。溪流清澈,远山凝翠,秀丽的乡间景色为她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更深厚的生活源泉。胡家芝用剪刀剪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喜花”、“灯花”和“礼花”。在珠山村生活的36年里,胡家芝成为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1952年胡家芝随家人迁居南京,从桐庐到南京,胡家芝一直没有放下剪刀。1959年,她精心创作了《祖国万岁》,讴歌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十年,一举成名。

    20世纪80年代,胡家芝的剪纸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创作出《万象更新》、《美满人间》、《鸳鸯戏荷》等一批精品。1989年国庆前夕,胡家芝在桐庐县政府的资助下出版了《胡家芝剪纸喜花集》,并将其作为国庆礼物送回故乡,让桐庐剪纸逐渐被人所发现。2009年,桐庐县政府还拨出专款修缮了胡家芝故居,成立了胡家芝剪纸艺术馆,继承和发扬她的剪纸艺术。


布衣诗人方干

    方干(809—888年),字雄飞,号玄英,桐庐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方干门人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为纪念方干及其家族中的十八位进士,现严子陵钓台景区江南龙门湾建有“十八进士阁”(云峰烟水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