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1-02-02



这是浙西南革命史上最重要地标之一——遂昌王村口。

这是能用“不朽丰碑”形容的一段旅程——

1935年,数百位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战士临危受命,孤军深入国民党统治最严密的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在王村口镇建立苏维埃政府。挺进师的斗争,不仅从战略上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支援了邻近游击区的斗争,而且重新开创了浙江革命基业,打开了浙江团结抗日的新局面,还为中国革命输送了一支劲旅,实践总结了一整套游击战略战术,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如水拍云崖、如月涌江流,86年时光弹指一挥间。王村口镇依托丰富的红色遗址提炼红色文化,将红色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姿态,谱写了一首精彩的红色古镇蜕变进行曲。

红色之火生生不息

从县城出发,大巴一路向西南,在蜿蜒的山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停泊在了王村口镇一座名为“宏济”的廊桥前。

这是58岁的桥东村村民华发达每天茶余饭后遛弯的打卡点之一。宏济桥究竟建于哪一年,又修缮了几次?已经很少有人说得上来。但这座长31米、宽5.4米、高9米、有4根梁柱、腾空横跨乌溪江的廊桥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华发达仍能娓娓道来。

以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年代,王村口是通衢入闽的要津,木材、毛竹从乌溪江上游顺水而下,粮食、布匹从下游逆流而上,船筏日夜往来、络绎不绝。1935年6月底,刘英、粟裕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闽边界苦战数月后,选择攻占白鹤尖,入驻王村口,建立了挺进师驻地和领导中心。

1935年的8月26日,宏济桥中心大梁上悬挂起红布横幅,538名士兵与老百姓聚集在此,人群一直延伸到了桥边古街。在一片欢呼声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二纵队政委洪家云宣告,王村口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打赢馒头岭阻击战、创造“敌进我进”战术、击退国民党7万大军清剿、开展“缴枪、扩红”行动、吹响“打土豪、分田地”号角……红色之火在王村口生生不息。正如粟裕在回忆录里写的:“这是空前规模的革命壮举,也是全国革命低潮中一个局部的高潮。”

据华发达回忆,他小时候经常听曾任苏维埃政府调查员的爷爷华樟福讲述革命故事,那段翻山越岭的艰辛岁月如在眼前。

革命老区的发展之路,也一度如同那蜿蜒的山路并不好走。当地村民告诉我们,早些年,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环境面貌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前面是水、后面是山,人均耕地不足三分,老百姓纷纷外出打工,村庄逐步空心化。

“千山不忘来时路,饮水不忘思源泉,革命老区不能被忘记。”王村口镇党委书记姚路杨说,近年来,遂昌先后投入3亿余元,用于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整治等,并植入产业,积极打造浙西南红色旅游风情小镇,让浙西南革命精神更加多元化,更加有形化。

几年间,在王村口镇,一批批项目陆续推进,一幅美丽的新画卷正在群山环抱的王村口徐徐展开。

红色引擎动力十足  

80多年前,“红色之种”在这里播撒。

80多年后,“红色之花”在这里绽放。

从曾经的鲜为人知到如今游客纷至沓来,历史见证了“红色之种”在王村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一路走来,王村口镇立足红色“基因”,不断耕种“红色山水”,传承“红色精神”,不仅打造出集“红色体验、红色研学、干部培训、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红色之旅”,也完成了“红色旅游”向“红色经济”的蝶变,为老区群众带来了真正的“红利”。

寻访粟裕将军足迹,缅怀红军英烈;宿红军客栈,唱红军歌,尝红军菜;置身天然氧吧,品味遂昌清茶……如今,走在王村口的1935文旅街区,白墙灰瓦的古民居与狭长的石板路,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红色历史与古镇多年来水乳交融的发展。而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宏济桥、挺进师师部旧址、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地,既承载着老区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也是红色旅游在这里蓬勃发展的最真实写照。

对此,来自北京的游客黄奕俊深有感触:“没想到遂昌还有这样一个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整个浙西南都独树一帜,非常有特点。”

像黄奕俊这样倾心于古镇“红色文化”的游客,在王村口比比皆是。去年,王村口镇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500万元。

红色旅游的热潮仍在继续。近几年,王村口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与古镇旅游、乡村休闲、红色传承、生态产业等融合发展,全力推进红军万岁、隐形五角星、古镇记忆墙、红色绘画标识等红色元素项目,并着力壮大教育培训产业,打造具有历史感、革命感、厚重感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使古镇从先前单一的“红色观光”向“红色体验、文化教育、度假养生”转型,全面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功能和品位。

“跟改革开放初期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看着眼前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1935文旅街区,90岁的村民毛人世感慨良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乘着乡村旅游这列快车,王村口正以自身独特的红色文化,走在老区转型发展的阳关大道之上。不断的发展,迎来了这片红色热土的新生,持续的奋斗,也为这片红色土地注入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不竭动力。如今,这颗红色“种子”仍在生长,这朵红色之花还在继续绽放,这片红色土地的旅游之路也仍在前进。

“挺进”精神谱写新篇

红色基因根植大地,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对于革命老区王村口来说,“红色”既是老区发展始终坚定的底色,也是历史留给王村口最大的财富。

天后宫、蔡相庙、粟裕同志纪念碑……传统文化如何挖掘,红色基因如何传承,王村口镇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从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到竭力培育文化基因,从保护、修缮革命遗址到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王村口始终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视为老区发展的源动力,传承历史文化,发扬“挺进精神”,谱写了革命老区文化大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无论走在古镇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厚重的红色韵味。“我曾去过陕西延安和海南万泉河红色娘子军旧址,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王村口。”一位上海游客这样说。

优越的文化禀赋不仅带来了火爆的旅游市场,也带来了老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2016年,王村口镇创新成立了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完成了由单一的红色文化传承向红色教育培训产业的升级。

红色课堂讲授、红色体验传承、红色行军拉练和红色拓展训练……借鉴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模式,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成立之初就定位了“培训层次多样化、课程设计人性化、教师队伍多元化、运作模式市场化”四大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干部培训的特色新路。

2019年以来,随着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全面铺开,王村口镇迎来大批学员,他们在这里参观挺进师纪念馆、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革命遗迹,缅怀红军革命先烈,学习红军精神。“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既能让青年干部重温革命故事,重忆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又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王村口镇打造教育培训产业这一举措,培训中心老师吕春和尤为推崇。

红色古镇建设的成果也在外溢。在距离王村口只有5分钟车程的龙洋乡九龙口村,我们见到了村党总支书记戴向伟。一路上,他带着我们看完村民新开的民宿,还要看遂昌燎原户外拓展培训有限公司的基地。村民增收的喜悦、村干部带领全村致富的热情,一览无余。据介绍,2020年,九龙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3.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万元。

夜幕下,王村口信号塔用暖光点亮“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站在这里,眼前的欣欣向荣令人震撼。红色“资源”变经济“产值”,在王村口,一则则“红色的故事”在静静诉说,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正遍地开花。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正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注入新动能。(作者:雷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