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

2016-06-17

    谈到蔬菜,人们都希望能吃到安全放心、健康美味的菜,这是市民的需要;而菜民则希望卖菜不愁、钱包鼓鼓的。两者需求的结合点,就是提升品质,种出安全放心的好蔬菜,这也是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而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从改进蔬菜生产经营方式入手,最终要靠新型职业农民来实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更是我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着力点。

    近年来,寿光市根据 蔬菜之乡的地域优势,结合“寿光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总体要求,坚持对接产业提质量,为农服务创特色的思路,确定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目标。依托职业学校培养“准新型职业农民”;依托社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依托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内培养“准新型职业农民”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山东省首批示范中职校,2011年由寿光工贸职专、寿光二职专、寿光技工学校整合而成,目前全日制在校生8614人,教职工516人,开设14个专业。其中现代农艺专业是该校山东省三个品牌专业之一,也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该校以实施“四项工程”为抓手,培育“准新型职业农民”。

    (一)实施职业素养育人工程,突出以生为本

    学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三能三有”职场精英,即张口能说、坐下能写、上岗能干,有文化、有技能、有素养。一是建立学生成长手册,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二是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加强规范教育。三是实施待优生转化,不放弃一名学生,通过朝思、暮省、素养课、社团课,课间诵读弟子规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落实养成教育。

    (二)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突出改革驱动

    1.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建设改革。学校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让专业“跟着产业走”“围着市场转”。2013年以来,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做强蔬菜生产技能方向基础上,增设水产养殖、食品营养与检测、插花艺术等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每个专业技能方向细化为2-3个,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多样化菜单。

    2.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主动适应寿光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建立了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并引进台湾等发达地区先进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共编制课程标准19个,开发并正式出版了校本教材6门。

    3.以生产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模式改革。借鉴联想培训模式,全面实施“四六三职场导学”教学改革。突出职场活动、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合作。学生按照素养课、理论课、技能课、社团课四类课型,按照六个上课环节,工作页、任务书、评价表三个教学文件,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为搭建真实职场环境,学校投资600多万元,建了8个实训工场,建设三个了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建成了室内育苗池,水产育苗基地。成立了寿光宇丰农业开发公司、宇盛水产养殖公司,与15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了5个教学工作站,学生订单培养人数达到招生总量的70%。

    4.以企业用工管理驱动评价模式改革。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从课堂学习、专业实训、企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质量监测,突出“准员工”评价特点,严把学生“出口”。

    2013年至今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15金6银3铜。今年已经获得5块金牌,其中现代农艺蔬菜嫁接项目连续两年获得国赛一等奖,今年再获两块金牌。

    (三)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突出名师引领

    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推、育、培、聘”的路径,打造多种培养通道。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成立了3个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发展。聘请姜大源、徐国庆等专家担任培训讲师;涉农专业外派教师45人次到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境外、国外进行专项培训,开阔教师眼界。并通过到企业实践、技术服务、考取技师证书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聘请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今年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了该校“能工巧匠”进校园的典型经验做法。目前,该校农艺教学部现有硕士研究生3人,高级农艺师5人,所有专业课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四)实施质量体系建构工程,突出国际标准

    学校按照严格的国际标准,实行品质管理,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2015年4月,学校通过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两年来,该校涉农专业为社会培养毕业生538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3.8%。对近两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受到企业好评的有498人,有385人成为农业类企业骨干或农场主,成为名符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依托寿光市社区学院,校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寿光市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按照“全域寿光”的规划理念,充分整合现有远程教育、党员电教、科普教育、人口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法制教育等各类教育资源,以“立足本土,适应农村,服务农村”为原则,形成了以寿光市社区学院为龙头, 15个镇街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分院)为骨干,127个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为基础的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社区教育网络,构筑了从幼儿到老年人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一)实施“三三三”驱动机制,保障培育效果

    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三三三”驱动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三套机制(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农业局、人社局、各镇街等领导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调小组;建立了由市社区学院具体负责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由教育局牵头,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评价机制);二是实施市、镇、村三级管理(市社区学院统筹管理,镇街区分院、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分级管理);三是实施专家、企业、个人三价考核体系(专家考评60%、企业鉴定30%、学员自评10%,根据总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实现培训、管理和考核三分离,保障培育效果。

    (二)坚持“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注重政策推动

    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为两个基本保障点,以涉农政策为动力推动培育工作。

     1.培育核心: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关键是要摸清楚农民需要什么;培训的方式、内容,不能与农民的需求和实践脱节。

    (1)因需施教,构建能力梯次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导委员会、组织近百名师生到全市各镇街进行调研,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农民需求、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用、实际、实效为目标,合理开设专业,科学制定培训方案、课程标准,开发教材。按照学基础、练技能、创实体三个梯次,构建了“农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基于学习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整个培育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综合实践课四个模块。组建了教材开发团队,结合学员特点和教学实际,编写并出版了具有“寿光特色”的19门培训教材。对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实施课程改革,以语文教学为例,市社区学院与寿光关工委等部门合作,成立了传统文化宣教中心,在对宣教员系统培训基础上,以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和实用性应用文为主要学习内容,每月定期到社区、农村宣讲。

    (3)田园课堂,培育成长沃土

    实施“课堂田园化”教学模式,采用室内讲授、“田间”示范、疑难解答和观看录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本着一个村一到两个班或相近几个村为一个班的原则确立教学点。根据农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年龄、文化层次、喜好和需求技术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专业技术关键环节、难度较大的内容,集中授课,一般性操作技能培训则在学员自家大棚等场所分散进行。

    在授课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实行三多三少,即多分散辅导,少集中学习;农闲多上课,农忙少上课;当前用的多讲,反之少讲。

    (4)引入互联网+培育,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与寿光农业局合作,建设了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平台,开通了蔬菜视频医院,建立了微信平台,引入互联网+培育模式,开展师生在线交流学习,保障教学随时随地进行。发挥专业教研团队的作用,大力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制作了教学课件、视频、动画、图片、试题库等教学资料,目前已达2.8TB。

    (5)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学分银行”

    建立了完善的学习制度,对学员实行学分制管理,严格考勤制度,完善档案管理。

    建立“学分银行”,学员修满学分,经社区学院审核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后,可提前1年颁发毕业证书;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期修满毕业总学分的,允许延期2年毕业,所得学分在社区学院保留5年。

    2.培育保障点: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师团。一是从职业学校选择部分优秀专业教师任教。二是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部门聘任专家。三是选聘生产一线的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兼任。

    (2)加强校企合作,夯实实训基地建设

    在政府支持下,市社区学院建设了栽培基地、育苗基地、检测加工基地三个基地,蔬菜生产与加工咨询服务中心、蔬菜开发销售中心两个中心。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10处培训示范点和20处实习基地。在王乐义大力支持下,与三元朱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合作培训农业技术人才,每年达2万多人次。

    3.培育动力:转变经营方式,加强政策推动

    (1)改变经营方式,转变。寿光鼓励农民开办家庭农场促土地流转,目前,已有600余家家庭农场在工商局获得注册;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种植新模式,让土地、资金、管理等因素以股份的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引导农民的身份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2)出台扶持政策,促使转变。为了鼓励和扶持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寿光市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制定了包括政策奖励、信贷支持、用地用电优惠和项目申报在内的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促使农民学习新的管理和经营方式,促使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三、成果与成效

    1.省内树立标杆,全国范围推广。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案例2015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列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年,山东省职业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在该校成立。

    2.孕育农村希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寿光市10万多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名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808名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5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常年受聘到外地传授蔬菜技术。农村实用人才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97个,辐射带动全市60%的村、10万多户农民,越来越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3.收入翻三番,争做职业农民。1995年,寿光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55元,到2000年达到4010元,2005年为5566元,2015年则达到13715元,与1995年,翻了三番还多。在寿光975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所得“万元村”达到了905个,占到了92.8%,剩余70个村,农民人均收入均超过了9000元。特别是有家庭农场经营权的农民,最低的一年也能拿到10万元左右的收入。“职业农民”的体面收入也吸引了外省的种田人。他们很多是举家来到寿光,进入企业当起了“职业农民”。

    美国著名学者、现代营销学创始人之一米尔顿科特勒曾预言,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时代已经渐渐来临,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下一个浪潮,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经济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在承载中国人梦想的新经济高地上,新型职业农民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时尚职业,我们将为之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