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院校风采 > 陕州区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陕州区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19-10-16



西张村镇位于陕州区南部,距三门峡市区20公里,东接菜园乡,西连张汴乡,北邻湖滨区,南与洛宁县上戈乡交界。总面积近295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78000亩,全镇41个行政村,363个村民小组,53900余口人。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多年来我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多种培训工作,培训和指导了大量实用技术人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申报“优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申报理由如下:

一、办学条件优越

1、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现位于西张村镇前关村,独立机构设置,有法人和独立账户,校园面积8535平方米,校舍面积1262平方米,教学建筑使用面积448平方米。2017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有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室3个,能容纳100人以上多功能室1个,微机室、图书阅览室、仪器室、文化活动室、会议室各1个。

3、学校教学设施完善,配有150套课桌凳,每个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4、学校仪器室配备仪器、实训设备200余种,学校配有电视机2台,微机室配有12台电脑;教师办公电脑5台,配有音响一套、投影仪一台。

5、图书资料室一个,共装备图书5229余册,图书种类达26种,其中专业技术类图书2567册,占图书总册数的49.1%,大大满足了教学需要。

6、校外实训基地2个,一是优质苹果树培植基地 ,地址位于西张村镇前关村南区,该实验基地占地5亩,主要是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各种嫁接、人工授粉、苹果套袋、修剪施肥等研究;二是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地址位于西张村镇庙洼村,该基地占地260亩,种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充分满足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农业科技实验与推广等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经费保障可靠

学校有可靠的经费来源。镇财政和区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经费保障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的开展,2015年拨付经费2.5万元,2016年镇政府和教体局拨付经费4万元,2017年拨付经费4.5万元,2018年拨付经费16.3万元,2019年拨付经费2万元。为适应新形势下成人文化学校培训需求,2018年镇政府为镇成校配备移动多媒体4台,计算机15台,价值16万余元。

三、师资力量雄厚

    1、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由西张村镇副镇长冯红林同志兼任。

    2、陕州区教育局任命王安寿同志为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专职副校长。

 3、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现有6名专职教师,3名工作人员。师资队伍相对稳定。专职教师都有大专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并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4、现有兼职教师3人,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村成教教学点18个,平均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师专业技术培训。

四、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适时办班,及时服务农户”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这几年我们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培训:

1、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培训。

2、提高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培训。

3、提高养殖户管理水平、疾病防治及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培训。

4、提高农民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培训。

5、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6、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培训。

7、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培训。

在培训的形式上,我们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片指导相结合;请技术人员讲课与录像教学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长班培训与短班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参观取经相结合等有效办法,办好田间学校。

参与培训的对象有返乡农民工、刚从学校毕业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在农村已经进行养殖种植的农民、部分妇女等。

五、办学效益显著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高举科教兴镇的伟大旗帜,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稳步推进我镇成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学校每年开展各种培训不少于60期,每年培训达3770人次以上,近五年培训达18850人次以上。2018年共开展培训61期,培训引导性培训220人次,职业技术培训255人次,务工岗位培训25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00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5人次,城镇职工培训500人次。

2、编写了与我镇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相关的包括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家乐、中老年人保健、社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乡土教材,形成了苹果种植、蔬菜种植、乡村旅游、农家乐生态园等方面的特色培训项目。借助我镇澄泥砚制作、陲草印花和豫西剪纸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组织年轻人学习传承这些文化技艺,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西张村镇靓丽的名片。现有55名中年妇女在学习剪纸,捶草印花。任苏玉,薛晓娥等女士的《金鸡送福》作品获“2016年陕州区迎新春书画展”剪纸一等奖,任鑫娜的捶草印花获省级银奖。

    3、利用村成教教学点建立了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机构,面向所有群众积极开展了“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教育活动,2018年借助区“全民终身学习示范县”创建活动,我镇积极举办了“交谊舞”“广场舞”比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

4、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档案资料门类齐全;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图片有记录,建立了培训学员跟踪档案;有“致富心得”“培训体会”等反映培训效果的典型材料;培训效果显著,切实促进了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六、办学亮点突出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针对我镇实际,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即:把农村成人教育定位在为新农村服务的大平台上,理清思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看清农村、读懂农民,针对农村现状、农民实际,开发农村成人教育的潜在功能,建设新农村,富裕张村人。

西张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效益的主要亮点是: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明确方向。

西张村镇地处豫西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上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十分适宜种植苹果,特别是靠近崤山的石原村。石原村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种植苹果了,但由于缺乏技术,村民们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果品质量不高,亩产效益只有几百元。从1995年开始,我镇成校就注重了对石原村的果树培训。我们从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聘请专家到村里面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从怎样剪枝、拉枝、疏花、施肥、打药等方面手把手教起。为了提高果品质量,后来又引进了苹果套袋技术。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培训及品种改良,现在石原村的苹果种植面积达4500亩,亩产效益达12万元以上,果品质量也上了一个大台阶,2016年石原村苹果在河南省果品博览会上一举拿了金奖。同时,在石原村的带动下,周边的张村、辛庄、西阳、赵村等村也开始了苹果种植,每到采收季节,外地果商大车小车不断,西张村镇苹果远销全国各地,有些还出口到俄罗斯、欧洲、东南亚等国家。西张村镇的苹果产业现已成为我镇的主要产业,2018年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收入达2.1亿以上。

    2、联系实际,积极培训,打造品牌。

西张村镇庙洼村丘陵多,平地少,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许多村民生活困难,2003年初,村委认为这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蔬菜,遂引进大田蔬菜种植,然而由于村民缺乏种植技术,所种蔬菜多半枯萎,即便有少数侥幸成活也是稀稀拉拉挂几个果,不成样子。20065月,成人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该村委联系,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600余人次,帮助村民解决了技术难题。2008年在成人学校的指导下,该村又引进了大棚种植技术,帮助村民建大棚,对村民又进行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从田间管理、授粉、打药等方面进行培训,大量种植秋延和反季蔬菜。目前蔬菜种植已成为庙洼村的主要产业,同时带动了周边如坡头村、寺下、反上、窑院、窑店等山村的蔬菜种植。2018年,西张村镇的蔬菜种植已形成规模,塑料大棚达300多个,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年效益达3000多万元。他们的西红柿、辣椒、萝卜远销洛阳、郑州等地,同时也丰富了三门峡市区人民的菜篮子。

    3、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镇成人文化学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多次在各行政村、集市、文化大院等地方利用标语、法制专场报告会、家长学校、组织文化广场活动、举行优生优育知识培训、中老年保健知识讲座、农民“学法用法”知识竞赛等方式,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知识,介绍民心工程,学习公民道德,并聘请老师教村民们学跳广场舞,让农民们在乐中学知识,在学中求进取,增强了农民的法制意识,改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丰富了我镇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西张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85月,西张村镇第一届农民广场舞大赛在西张村镇张二村文化大院上如期举行,来自全镇各个行政村的20多支代表队积极参赛,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的靓丽风采。

4、完善服务,打造品牌,开创劳动力转移新局面

西张村镇豫西金三角地带,209310国道、陇海铁路横贯东西,省道245313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区里有名的劳务输出大镇,现有劳动力19692人。我镇多年前就有很好的外出务工传统,但在外务工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工作强度大,收入少。务工人员多为零散外出,缺乏组织,信息不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是背上行李出去了,很快又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带着行李回来了。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我校积极利用集会现场办公,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大力实施就业指导与技术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还积极联系政府劳务输出部门,在各行政村设信息联络点,发布招工动态,了解民工民情,把握全镇劳动力资源脉搏,与富士康、格力集团等我镇的省外劳动力转移基地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三年已成功转移劳动力11439人,其中省内转移8079人,省外转移3360人,其中从事建筑安装6500人,采掘342人,安装312人,机械加工336人,车辆驾驶358人,宾馆饭店服务463人,销售及经营821人,保安134人,其他2173人。近三年举办引导性培训班8期,参训人数1760人,技能性培训2040人。截至目前,我镇劳动力转移年创收超过68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现在,我镇依托市区早出晚归的“入城上班经济”已形成规模,建筑业、房屋装修等行业效益显著,打造劳务品牌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为我镇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三农”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能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一如既往的扎实做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