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彰显特色 孕育生机 着力培养瑶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

彰显特色 孕育生机 着力培养瑶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

2015-08-06

彰显特色 孕育生机

着力培养瑶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

 ——乳源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色项目典型案例之二

 

一、实施背景

乳源瑶族自治县作为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是乳源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有着“世界过山瑶之乡”之美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瑶族盘王节》、《瑶族剌绣》、《瑶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因此,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对我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乳源实际,以建设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强县为目标,把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加快生态发展、建设美丽乳源的重要着力点,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品牌建设的扶持投入,重点包装策划民族特色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社会需求广阔、经济社会效益好、能形成较长产业链的文化品牌,逐步走上了一条“因瑶而生、因瑶而特、因瑶而名、因瑶而兴”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然而,在坚持打民族牌、走生态路,大力发展乳源民族文化的进程中,我县也遇到了瑶族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县瑶族文化人才总人数215人,目前瑶绣、瑶歌、瑶舞大多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传授技艺,中青年掌握瑶绣、瑶歌、瑶舞技艺的屈指可数。为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开展瑶族文化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二、工作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精神,制定了《瑶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16年,通过职成教育培养培训1180名具有初、中级技能的瑶绣、瑶歌、瑶舞人才;重点培养10名瑶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传承和创新任务的人才;每年扶持5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瑶族文化创业能手。

三、工作过程

(一)夯实基础,实现人才专业化。

一是以协会为载体,做好人才培养基础工程。成立乳源瑶族文化协会,下设瑶绣行业分会、瑶族歌舞分会。对瑶族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分类,对瑶族文化技艺进行抢救性地保护,并加以挖掘、整理。对瑶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为传承和创新瑶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整合多方资源,建设培养基地。以职业学校、行业协会、瑶族文化产业企业为依托,建设瑶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乳源中职成立“瑶绣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县文体旅游局成立“瑶族歌舞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大南岭民族工艺贸易有限公司等瑶绣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抓好师资队伍,建好传承主阵地。积极开展校本师资培训,培训了一批瑶族刺绣、瑶族舞蹈、瑶歌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先后聘请了瑶绣传承人邓菊花、瑶歌传承人盘桂清,瑶舞传承人潘慧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周琦老师,深圳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全国民族技艺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田少煦教授等作为兼职教师,成功建立了一支由专业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研学产一体化,构建互补共赢模式

一是加强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积极传承和创新瑶族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乳源中职为基地,重点在乳源县具有相对优势的文化和工艺领域设立“瑶族服饰工作室”和“瑶族歌舞工作室”两个机构,支持传承人潜心开展文化传承与教学,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国家和省级技艺大师及创新团队。二是固本繁枝,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编撰出版《乳源瑶族文化教育》、《瑶语》、《瑶绣》等校本教材,在民族实验学校、瑶区学校开设了瑶歌、刺绣、竹杆舞、长鼓操及押加、高脚、陀螺等艺体课程特色课程,实现校园教学常规化。利用举办大型活动的筹备工作契机,组织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子弟开展一系列传承培训活动。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筹备活动期间,共有200名瑶族民间艺人、传承子弟分别参加了瑶歌、瑶舞、瑶绣的培训活动,其中瑶族盘王节展演培训就长达两个月,瑶舞培训则长达半年之久。三是沟通合作,实现学校与瑶族文化企业共赢。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2012年乳源中职80多名毕业生,先后进入乳源瑶族文化相关企业、单位就业,如云瑶宫酒店、县文工团、县文化局、大南岭民族文化公司、韶关明芳瑶族服饰有限公司、瑶礼服饰(品)经销点,必背瑶寨旅游景区等。

(三)宣传扶持,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做好媒体宣传,加大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我县高度重视与中省媒体的沟通,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各类文化建设活动和成效,展现瑶族文化特色。如,我县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刺绣》、《乳源瑶族服饰》近年来在深圳文博会参展,相关信息在中新网、凤凰网、中国瑶族网等媒体争相刊登,引起极大反响,带动了瑶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增添了群众传承瑶族文化的信心。二是做好活动宣传,加深群众对瑶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先后举办了瑶绣服饰展演、瑶歌展演、文物保护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活动,展出了乳源县境内出土珍贵文物图片和乳源成功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传承图片。通过乳源县文化馆文化志愿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民族实验学校、游溪柳坑小学自编、自导、自演,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地诠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原生态《瑶族盘王节》、《瑶族民歌》、《瑶族刺绣》及省级非遗《乳源瑶族服饰》等传统优秀文化,突出展示乳源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保护成果。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我县深入挖掘乳源瑶绣的产业潜力,使之从单一的服饰需要向室内装潢、布艺加工、旅游商贸、收藏和礼仪等多行业发展。先后扶持发展了民族工艺贸易有限公司、明芳服饰等瑶绣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起了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实行批量订做、批量销售,产品市场销路已扩展到珠三角、港澳等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才的需求,使专业科研与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创造紧密结合。

四、条件保障

政策支持。《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强县实施方案》、《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20112020)》等文件明确要求建立瑶绣培训基地。

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文广新局、旅游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间既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又相互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资金保障。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60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680万元、县财政“百万工程”中一定比例的资金。

五、实际成果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程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民族技艺的技能型人才,为乳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的支持,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推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提升了乳源瑶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瑶族十月朝”旅游文化节、瑶绣艺术节和第十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盘王大典”、世界瑶族公主大赛、中国瑶族歌舞大赛等。积极组织《瑶族刺绣》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深圳文博会和上海世博会、中国(山东)文博会、东盟(佛山)非遗博览会,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和。组织瑶族歌舞节目到法国留尼旺、英国华威郡、菲律宾马尼拉以及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全国群星奖比赛、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比赛等,荣获多个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剧目《瑶山五彩路》和音乐作品《盘王歌》获得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 “瑶岭长歌·百米刺绣长卷”成功申报为上海基尼斯“中国之最”称号;2012年12月24日晚南方2频道播出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南方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记录片《广东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乳源瑶绣》。二是推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技艺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民族文化产业,如云瑶宫酒店、瑶族艺术团、大南岭民族文化公司、韶关明芳瑶族服饰有限公司、瑶礼服饰(品)经销点,独具瑶族风情的必背瑶寨旅游景区等,带动了乳源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我县被评为“广东省旅游强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瑶族同胞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乳源瑶汉族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乳源瑶族自治县在1999年、2003年、2009年、2014年先后四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六、体会

民族文化只有与市场对接,走产业化之路,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创新,否则,就难有生命力。为此,我们把人才培养与瑶族文化市场化、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随着乳源瑶族特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不断壮大,对瑶族文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瑶族文化人才市场需求十分广阔。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从事瑶族文化产业的人员将达到1200人,其中与瑶绣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刺绣、营销、服务)将达到 300人;与瑶歌、瑶舞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将达到300人;与瑶族风情旅游业相关的从业人员达到600人。我们将继续深化政府与企业、行业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政府引导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采用订单式培养,行业、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正实现人才与市场的对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以推进瑶族文化产业化为目标,抓好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建立瑶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机构,组建一支创新团队,加强对瑶族文化新产品的开发。结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将瑶族文化传统内容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新瑶绣产品品种,增添瑶绣的花色;丰富瑶族歌舞内容,创新表现形式,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增强瑶族文化的吸引力,提升瑶族文化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重点培养和支持10名中青年瑶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传承和创新任务的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主体,加快研究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成立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企业,面向文化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5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瑶族文化行业能手。近年来,我们组织瑶绣协会与深圳福德慈善会签约,建立必背镇福德瑶绣坊,为其提供福德瑶绣义卖产品和旅游产品;与番禺王思童软雕公司建立友好关系,帮助开展瑶绣软雕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技术支持;与广州和顺德的广绣企业联系,派员到企业跟班学习,汲取刺绣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与韶关明芳公司长期合作,将瑶族刺绣与服装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生产制作瑶族传统服饰、时尚瑶绣生活装、时尚瑶绣晚礼服、舞台民族服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