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主动对接支柱产业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主动对接支柱产业

2015-08-06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主动对接支柱产业

——乳源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色项目典型案例一

 

一、实施背景

乳源水资源丰富,已建成水电站418座,总装机容量达54.23万千瓦,2007年被国家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水电之乡”。近年来,我县在巩固水电工业成果基础上,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支持龙头企业东阳光公司做大做强,成为全市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铝箔加工基地、广东省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被列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解决当地就业岗位5000多个,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60多亿元,利税近6亿元,初步形成了小水电产业和以东阳光为龙头特色产业的“比翼双飞”的工业发展局面。近年来,随着乳源小水电转型升级和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为工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强化东阳光、水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推动县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水电企业扩容增效、技术改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普遍轮训一次;2015年,为小水电业和东阳光集团等企业、产业培训各类人才10000人次,切实提升专业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工作过程

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成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把我县职教学校打造成县域工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基地”和“储备库”。

(一)坚持统筹发展,完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把工业企业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纳入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围绕小水电产业、广东乳源经济开发区、富源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东阳光产业集群建设,科学编制全县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计划,逐步改变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以技能人才支撑工业建设。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了务实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决策、协调运行、多元投入、政策保障、人才发展、检查考评等机制,着力构建满足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的农村现代职成教育体系,大力提升我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坚持服务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坚持“归口调控、统分结合、机制灵活”的原则,统筹相关培训资源,不断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模式,以校企共赢为基础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教学合作、人才合育、产业合建。一是推进合作办学。制定人才培养合作发展制度,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六方联动、深度融合的专业调整机制。针对乳源经济开发区、园区企业的建设、人才需求,学校及时完善办学标准、开发“订单式”课程,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立足我县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机电、电工、计算机等特色专业,不断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吻合度,为东阳光、小水电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二是开展互动教学。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提升教育实效性,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技术成熟、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先后与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乳源南水水库发电厂等多家企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合作企业作为职成教育学校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实训实习生提供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指导,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提供师资,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构建起“政府统筹、区校协调、校企合作”多元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推动直接就业。进一步深化与县内企业合作,转变实习、就业“两头在外”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订单就业”,企业委托培养的“定向分配”,学生、企业、学校签订合作教育协议等就业模式,推动学生“学习+实习=就业” ,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如县中级职业技术学校和东阳光集团联合办班,开设了“东阳光机电班”等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东阳光企业工作。

(三)加强就业引导,推进校企合作共赢

一是引导学生就业。加强学生就业教育,积极宣传用工条件好、保障待遇高、发展潜力大的本地优秀企业,做好就业服务和对接工作,引导学生就地就近创业就业,为县域发展服务。近年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为我县工业企业定向培养学生1000余名,已有800多名学生在我县工业企业就业。二是强化技能培训。近年来,随着大批制造类企业入驻乳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相继投产,为帮助企业提升新上岗工人理论和职业技能,乳源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阳光等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产学一体化的合作,学校充分利用在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方面的师资、场地、设备资源优势,主动承接了园区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专项培训任务,已培训各类人才1.5万人次。如2013年10月举办的一期电工培训班,为小水电、东阳光等企业共培训产业工人60名,其中49人参加了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条件保障

一是发挥政府职能,坚持规划先行。县政府和人社、教育、经信、财政等职能部门把职成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科学规划,把职成教育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提供保障条件。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用于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创建工作。三年来,共投入8000万元扶持职成教育发展。三是建立工作机制,落实任务责任。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组织协调,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落实机制,教育部门加强职教资源配备、指导校企合作办学,经信部门及时收集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和职业培训计划,人社部门联合职教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和跟踪服务。

五、实际成果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了一批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三年来,累计培训企业急需技术人才达1.5万人次,每年为东阳光公司输送近100名中职毕业生。乳源农村职成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为全县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使工业真正成为了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14年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增长13.5%。其中水电企业和东阳光公司所缴税收就占据了我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六、体会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培训离不开“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虽然我县职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劳动者素质仍有待提高。当前,我县劳动力队伍仍存在着素质不高、能力不足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与工业规模扩张的趋势不相适应。唯有大力发展职成教育,才能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劳动力职业素质和生产技能,有效地破解目前制约我县工业化发展的“短板”问题。二是职成教育仍需加大财政投入。职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金,虽然省市对各地职成教育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投入,但同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职成教育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上仍处于落后水平,资金上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各级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职成教育的投资,帮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添置实训设备,扩大办学规模。三是职成教育模式仍需创新发展。职成学校要提高职业学校管理和运行水平,深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主动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注重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我县职成教育的办学活力、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为实现乳源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