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如皋 > 家乡的故事

家乡的故事

2017-12-13

如皋的史可法——李之椿父子

    明末清初,外族入侵。许多读书人处于读书人的良知和民族大义,纷纷举起反抗清兵的大旗。在如皋,抗击清军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顺治四年(公无1647年)正月,如皋抗清志士赵云、李七等人聚众推李之椿为盟主,称之为都督,又一次开展抗清斗争。

    李之椿,字大生,号徂徕,家住如城李府巷,进土出身,与王恩任、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并称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的五才子。李之椿曾当过南明王朝的礼部尚书(如皋人称他为李天官)。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城,他不愿入新朝为官,于是弃官归籍。如皋抗清群众拥戴他,推举他为盟主占据县城,抗清队伍扩大到数千人。他们计划打南通、泰州等地。但不久便遭到凤阳巡抚陈之龙的镇压。赵云、李七遇难。李之椿被捕下狱,清军通过严刑拷打,想让他屈服。但是他们想错了。李之椿虽然是读书人,受尽严刑,却始终铁骨铮铮,决不屈服。清政府只得硬给他加上“未缴故明印敕”的罪名而将他流放。这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故敕之狱”。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廷发布诏书说:“胜国(指明朝――笔者)初亡,人人未免有故廷之思,况居官食禄者乎!凡顺治五年以前犯者,勿作叛论。”(意思是说:明朝刚刚灭亡,许多人难免怀念旧朝,何况是前朝当官的人呢?凡是顺治五年前犯犯判罪的,不做叛逆处理。)据此,李之椿获释。

    当时,群众性的抗清斗争在东南一带风起云涌。让后人肃然起敬的事例举不胜举。黄毓祺(字介兹)在江阴被清兵打败后,匿居通州,密谋发动反清起义。但事情败露,在白蒲法宝寺被捕,不屈而死于狱中。随后,清兵在如皋大肆搜捕。李之椿为安全计,便携带儿子李旦等举家避居常熟羊尖镇和浙江嘉兴一带。李旦常来往于大江南北,积极为海上抗清的郑成功筹饷。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因雇工告发,李之椿与李旦父子被捕押送江宁(今南京市)。李之椿坚贞不屈地说:“我身为前朝大臣,国亡应死。至于我子李旦,死亦恨晚。”他在狱中绝食七天而死,时年56岁。其子李旦把“罪行”全揽到自己身上,不牵连别人。他痛斥政府下达剃发令,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结果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三月在南京西被杀害。一同遇难者达48人。当时,有一位名叫柏仲祥的人感于李之椿父子视死如归的精神,背负李旦的儿子李仙宗日夜兼行三百里逃避灾祸,亦被清兵捕去惨遭杀害。

    扬州史可法的英雄事迹传扬天下,而李之椿父子则是我们如皋涌现出来的史可法式的英雄。他们那坚守节气,不屈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心系乡里的沙元炳

    在漫长的中国教育史上,如皋先后出现过两位品行高洁,流芳远溢的教育家。前者是宋代的胡安定,后者是近代的沙元炳。两人如同两颗耀眼的星座,交相辉映,熠熠生光。

少年沙元炳天资聪颖,勤奋攻读,1891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成进士。连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后经过两次朝考,1898年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官达四品。一时间,他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可是,维新思想激荡着他炽热的心,显赫的官位、优厚的俸禄怎么也消弭不了他对慈禧太后血腥镇压维新派的痛恨。他以双亲年高为由,毅然辞去翰林院编修,告长假返回故里如皋。他将书斋"四印堂"为"志熙堂",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沙元炳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

    沙元炳深知环境是育人的重要条件。勘查校址,他事必躬亲,最后选定“于道德、卫生无妨之地”——常胜庵和南东岳庙。这里清旷人稀,空气新鲜,雉水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溪水拖蓝柳带烟,隔岸钟声催昏晓”,诚为理想的读书之地。当时,南东岳庙是座不在祭典的民间庙宇,但是当家和尚不肯搬迁,与沙元炳发生争执。寺僧告倒县衙,知县火速坐上八人大轿,前来兴师问罪。沙元炳整冠以待。气急败坏的知县掀帘一看,吓得瘫在轿中,因为它只是个七品芝麻官,怎么敢在四品官员头上作威作福,不得不命令轿夫立即回程。自此,校址从常胜庵到南东岳庙连成一片,占地20亩。校舍分东、中、西三院,各室之间均有通道相连,下雨天从宿舍到课堂到厕所,不需要雨具。从而形成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廊檐穿堂格子窗”的精致完美的育人环境。

    沙元炳仿照日本师范的教学模式,吸收北宋教育家胡安定“明体达用”的教学观念,提出“贵全”的办学宗旨和“沈笃醇和”的校风,要求学生成为有“爱国志气、良好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他在校园中央位置设立贵全堂,并请张謇手书“贵全堂”,制成匾额,悬挂在堂门上。从此,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毕业生走出“贵全堂”。充实到各小学工作岗位,使如皋教育迅猛发展起来。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

    在如皋,他于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淡泊名利的名医薛宝田

    薛宝田是我们如皋出的一代名医。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皋邑名医。他本人家学渊源,造诣颇深,“能世其家学,于岐黄诸书无不得其秘奥”。一生治病救人,救人无数。

    有一年,慈禧太后生了一场大病,太医们虽然开了无数的药方,但是效果却不很明显。没办法,只得征召京外名医诊治。“上谕”传到浙江,浙江巡抚与布政使决定举荐薛宝田进京。

    当时,薛宝田已是66岁的老人了。替皇太后看病,决非轻而易举的事!薛宝田被引进长春宫,替慈禧切脉后,认定是寒伤肝脾,血脉淤阻。但是所立药方,必须先由内务府、太医院审核,药名要与《本草纲目》仔细对照,并在御药膳谱上标上药量。最后还要呈交慈禧本人过目、认可。

    薛宝田诊治后等了两天,才听到慈禧发下话来:“薛医生看脉立方均尚妥。”此后一个半月,薛宝田一直留在宫内“当值”。他先后为慈禧切脉15次,立药方20多贴。

    慈禧渐渐痊愈了。此事惊动朝野,就连太医院掌老都钦佩不已。薛宝田也因此受以皇廷“殊遇”。清吕《御医载录》上载:薛宝田所受礼遇之荣,“系天下名医少有之也!”连浙江巡抚那样的封疆大员,也羡慕他“集人生之荣遇。”

    然而,薛宝田并未因此而生骄矜。他认为“表(表面)精湛医术者,庸医也。医生切忌虚荣之心,浮夸之弊”。于是,他谢绝了宫廷内的一切荣华富贵,决意回家。出宫前,他在一片赞誉声中,赋诗以明志:“匏系一官何足算,尘劳憔悴亦如斯……”

    薛宝田由京返省,路过天津时,盐运使如冠九拜访了他,并转告了直隶总督李鸿章欲邀他在总督府任职之意。可是薛宝田却以老年多病为由拒而不就。

    当时许多人为他惋惜。殊不知,薛宝田品性高洁,不恋官禄,淡泊名利,与晚清的腐败官场格格不入。他早年当过教谕和鹾尹,晚年一直忌讳提及这些职务。平日津津乐道的倒是在“官医局”任职。因为这个医疗机构便是以“济贫病”为宗旨的。晚年,薛宝田 居简出,潜心著述。并将自己的住所取名“扫叶山庄”。大学者俞樾闻之,作诗赞颂说:“久闻扫叶著河东,一生医术铸鼎钟。”

           (江苏省如皋市如皋社区学院 徐芹霞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