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今天我们向治沙精神学什么?

今天我们向治沙精神学什么?

2017-09-28

    如皋的高沙土治理是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场“削平高沙土、实现旱(田)改水(田)”的革穷命、挖穷根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是如皋人民赤膊上阵向沙土要水田、向沟洼要平地的的抗天抗地抗沙抗低产的“全民抗战”,是一次改造千年生态、造福后世万代的气吞山河、改天换地的“解放战争”,是如皋人民靠忍饥挨饿手推肩扛谱写出来的一曲惊天地泣鬼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雄浑激越的命运交响乐。如皋治沙精神和如皋红十四军精神、如皋沿江开发精神一起,承上启下,构筑起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前后三个重大历史时期如皋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大标志性精神丰碑,足以慰藉先人、傲视子孙、著入史册、惊天动地!

    有人说,今天的如皋早已不是七八十年代那个穷如皋了,我们即将跨过全面小康的最后一道门坎,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了,现在学治沙,就要我们学习怎么艰苦奋斗?今天我们应该向前辈治沙学什么?

    一学战天斗地壮怀激烈的血性亢扬,始终保持“闻战则喜”的蓬勃朝气 

    血性是什么?它是“刺刀见红,怒发冲寇”的视死如归,是“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拼死吼叫,是舍命“堵枪眼”的纵身一跃……

  人说是江海平原,一马平川,如皋却是个另类。从扬州绵延到磨头的一条大坝千百年来承受着长江、淮河、黄海三水交汇的浪涛冲刷、泥沙沉淀。这条大坝的尾端进入如皋境内,就是今天从江安、搬经、石庄、吴窑、下原、长江镇的郭园车马湖地区到磨头镇的横亘如皋中部腹地的高沙土地区。几千年间一次次洪水泛滥,将这片土地折腾得坑坑洼洼,“高似狼山低似海”,使这一带成为著名的穷乡僻壤。如皋的战高沙,丝毫不亚于一场战争。面对高沙土,敢不敢亮剑?当时的如皋县委没有退缩,没有等条件成熟,而是集中优势兵力,毕其功于一役,毅然决然地向大自然发起挑战。他们举全县之力,上下齐动员,终于激发出如皋人举县同心,敢打必胜的血性,发动了一次向高沙土冲锋陷阵的大会战。整个如皋歌声飞扬,工地上红旗招展、号子震天,肩挑手拉,你追我赶,看得人心潮激荡,激情澎湃,血脉偾张!

  战高沙不是治沙,是治人!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你不去组织,它就是随性郎当,一盘散沙。一有人把他们捏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整体,它所凝聚的力量无所不能,它所剑指的方向所向披靡。中国共产党就靠组织农民推翻了蒋家王朝。如皋的战高沙,就是用一个“小六子,吃供应,两顶帽子甩东海”的激动人心的目标,唤醒、激发出每个如皋人身上的血性,形成了一股“闻战则喜、敢于亮剑,以弱胜强,不讲条件,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的力量,一举荡平了祸害如皋几千年的高沙土!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想办法去挖掘、去调动起这种积极性,必然一事难成。

  今天的如皋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走在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列”,2017年南通“四个全面”考核和项目考核要争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服务业应税销售、建筑业总产值“四个突破1000亿元”,那真是激动人心啊。然而,它必须靠我们一个个项目来支撑,靠我们干出一组组数据来填满。它不需要我们刺刀见红,却需要我们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它需要我们像当年治沙一样,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全民创业、全民招商的总体战,来一个全民动员、全员齐上的大会战。它不是光靠领导干部、招商精英去干,它需要千军万马,需要勠力同心,需要激发民间的激情。人身上都有惰性,你不去挖掘,不去组织,不去刺激,不去逼迫,它怎么能转化成血性?潜力巨大靠挖掘,全民血性靠激扬!熔炉炼硬钢,磨砺生斗志。正如鸟笼里养不出雄鹰、园林里育不出猛虎。愈战愈勇的部队是刀尖舔血“舔”出来的,英勇善战的团队是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如皋需要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有“遇到矛盾就兴奋,碰到困难就迎上”的闻战则喜,如皋需要让人壮怀激烈、血性十足地再一次“战高沙”!

    二学改天换地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始终保持“横刀立马”的铿锵勇气

    高沙土留给如皋人的是一大堆麻烦。你看看当年地处如皋西部的高明公社卢西大队,1450口人、1508亩耕地,“龟背驼”、废沟、“荒荡”即占千亩以上,粮食亩产平均只有280斤。“难道我们世世代代受困于高沙土,还要将贫穷传宗接代?”既不埋怨上一代,也不指望下一代,关键我们自己这一代,要少留麻烦多担待。这是当时如皋几届县委领导班子的共识。原如皋市委副书记周宝生,视当年两次参加削平高沙土的经历是其从政一生最骄傲事情,他说得好:“发展成果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人民群众期待的,就是我们需要担当的。”

  “县委先把头来带,不信东风唤不来。”1974年,县委书记唐如裕把战高沙指挥部设在了主战场磨头公社,日夜食宿在十一大队一队丛犹春家中。这一年,他共计参加劳动88天,与群众一道起早贪黑奋战。他心脏不好,一挑担,气都透不过来。从如海河底里捞红泥,挑着担爬坡爬不上来,硬撑着坚持,夜里他还和社员一起打谷脱粒。

  为动员群众,鼓舞斗志,唐书记满怀豪情地赋诗一首:

  学大寨,赶大寨,县委先把头来带,

  树雄心,下农村,高沙山河重安排。

  学大寨,赶大寨,如皋要把大步迈,

  “小六子”,“吃供应”,两顶帽子甩东海。

  他亲自叫人谱上琅琅上口的曲子在如皋人民有线广播站教唱。每天早中晚有线广播开播时,“削平龟背田,实行旱改水”的歌声用小喇叭传进千家万户,用大喇叭唱响如皋大地。那段时间全县人人天天都唱这首歌。置身那样热烘烘的环境,不由你不激动,不由你不油然而生“沙老虎原来是个纸老虎”的豪迈!

  县委“一班人”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火一般的传染给基层干部群众。战高沙修地球,如皋人民就是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削平高沙土人人上阵,重整旧山河舍我其谁”,全县干部和群众迸发出同一个心声。

  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已然看得见的挂在高树上的青涩果实,但要想摘下它,还需要我们憋足吃奶的气力最后一跃。全面小康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我们还有三个碉堡需要炸掉,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讲到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因为我们要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不含水分的全面小康,是一家一户都不落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发展的问题、改革的问题、稳定的问题,问题成山;障碍多、瓶颈多、制约多,矛盾成堆。招商难、审批难、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各种难题如狼似虎挡道。特别是我们还经常会遇到一些打不开的死结、绕不过的程序、过不去的门槛。在这个时候,是心灰意冷地当逃兵,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忙得太累了,我们也想歇歇:难度太大了,我们也想停停;进程受卡了,我们也想等等。但全面小康的责任我们推不掉,人民群众的期待我们等不得,历史的使命感、发展的紧迫感,需要我们像当年的治沙前辈那样有横刀立马、遇强更强的勇气,有寝食难安、坐卧不宁的担当;需要我们把一条条信息变成项目,一张张图纸变成厂房,一笔笔投入变成产出,一张张蓝图变成现实。

    三学感天动地蚂蚁啃山的坚韧不拔,始终保持“滴水穿石”的奋进锐气  

    想想当年的治沙条件,那可不是用“苦”和“难”所能简单概括得了的。一是没装备,全靠人拉肩挑;二是时间紧,每年只能利用秋冬播种前两三个月,需要日夜不停抢季节;三是吃不饱,天天重体力活却只能吃萝卜饭、喝山芋茶;四是睡不香,非高沙土地区的几万民工打起背包,借住民房,麦秸一铺,席地而卧。

    面对各种困难,县委令旗一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坚信,相对于战争需要流血牺牲而言,我们战高沙需要的只是吃苦流汗。滴水能穿石,绳锯木也断,只要精神不倒,红旗永远在飘。

  全县几十万“愚公”硬是在坑洼不平的高沙土上开始了蚂蚁啃山。削高填低,挖泥用大锹,运泥用担挑,用“笨办法”打人海战术。很多人衣服磨破了,肩膀被扁担磨得鲜血淋漓,但不肯歇息,生怕落后;有人嫌担子挑土不方便,用袋子装了扛上就走;有人用两根扁担挑双担子,一人要干两人活。连续几年冬春,几十万热血男儿、巾帼英雄锲而不舍,不计报酬,以超强的毅力和辛劳,平整土地几十万亩,为如皋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谱写了一曲改造大自然的胜利壮歌。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生存环境也不像战高沙年代那样艰苦,但老一辈战高沙的坚忍不拔、愚公移山的精神决不会过时。我们今天要弘扬的就是老一辈治沙的那种执着,那种滴水穿石的韧性。一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全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魅力如皋,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的排头兵,建成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生态宜居的示范区,努力走在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列,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曾告诫说:“如果我们一说起改革开放,就想马上会四方来助,八面来风,其结果,只能是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我们一谈到经济的发展,就想到盖成高楼大厦,开办巨型工厂,为追求戏剧性的效果而淡漠了必要的基础建设意识,那终究会功者难成,时者易失!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我们推崇滴水穿石精神,实际是推崇一种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而牺牲自己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善作善成的不屈斗志。

    以“勠力同心、同甘共苦、坚韧不拔、善作善成”为内核的如皋“治沙”精神和同时代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坚强意志和顽强斗志的生动写照,是如皋人民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催促我们今天继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今后的如皋还有很多有形无形的高沙挡在前面,我们需要持之以恒“战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