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濮阳 > 濮阳故事之澶渊之盟

濮阳故事之澶渊之盟

2018-01-26


       宋澶州(在今河南濮阳)。澶州亦名澶渊郡,因而称“澶渊之盟”。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分置澶渊县。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五代时期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澶州治所自顿丘(今清丰县城一带)移至澶水县,宋时仍然如此。也就是说,1004年宋辽澶州和约称“澶渊之盟”是与地名的历史沿革、习惯称谓有关。
                                                    回銮碑与 御井
图为回銮碑

    北宋时期,北方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走向强大,与中原汉族政权战事不断。辽宋澶州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战役。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辽圣宗和萧太后以统军使兰陵郡王萧挞览、奚六郡大王萧观音努为先锋,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宋朝君臣大惊失措,有的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有的主张迁都成都;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真宗不得已御驾亲征。当时的形势是:辽兵虽号称二十万,但孤军深入,粮饷靠掠夺,所过城市,只攻下两城,其余诸州皆在宋兵坚守之中,宋随时可以出击,截断辽的后路。陆续集结在澶州 (今濮阳县)附近的宋军达数十万,士气旺盛。真宗到达德胜南城,不敢渡河到北城前线。诸大臣贪生怕死,也不敢过河。寇准与大将高琼力争,真宗被迫过河登上北城门楼,军情一时振奋,不已,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兵十分恐惧,不能成列,宋军乘势痛击辽兵。后双方相持十余日,辽大将萧挞览被宋弓驽手射杀,辽兵不得已退却,并派使臣求和,这正合真宗的厌战心理。

  一些胆小如鼠的大臣也在真宗周围大肆散布投降主义论调,并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宋真宗怯懦而听信谗言,最后竟然对辽国妥协订立屈辱之盟,盟约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因澶州这一地名来源于先秦地名“澶渊”,诸侯曾在这一带会盟多次,文人史家以此称宋辽之盟为“澶渊之盟”。

     对赵宋政权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战胜之后的屈辱之盟,但中原毕竟太需要和平了。实际上,在“澶渊之盟”之后的70多年中,双方使节书信来往不断,宋辽虽小有冲突,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使北宋成为中华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在今天的濮阳老城,仍保留有当年的澶州城遗址和“澶渊之盟”的物证——回銮碑。


部分内容节选自:《华夏龙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全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