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选择性”课改的实践与探索

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选择性”课改的实践与探索

2015-07-21

课改正在阳光中,无限风光在险峰
——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选择性”课改的实践与探索
       一个时代常常是由该时代的突出问题表征的,它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矛盾,也代表这个时代的声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解决了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受教育的机会得到了均等。但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仅仅是我们教育公平的起点,不是目的,更不是终极目的。尊重人的价值,增加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终极目标。
       “班级授课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为基本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学生的“定”——学生的学习环境锁定于某校园;学生的学习生活坐定于某教室;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学校规定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流程是学校确定的课表;学生面对是学校决定的老师。
       当教育存在于学校制度之中,缩短的是“学”与“教”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约的“学”与“教”之间交易成本;提高的是“标准学生”的“生产效率”。然而,学生丧失了教育的选择权、知情权和评价权,弱化了学生的选择意识,消退了学生的判断能力,退化的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抹去是学生发展的个性,流失的是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教育良机。
       我国社会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给广大民众的择业、生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选择,“选择”点亮了广大民众内心“致富”的明灯,促进了广大民众自由、充分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所学校如果只给3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只能提高3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给3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可以提高8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也是点亮学生内心“奋进”的明灯。
       在日益关照教育本体价值的今天,提高教育的选择性,建立“选择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学生从“定位”到“跨步”,不是人为的“闭门造车”,是教育发展的时代召唤;是教育改革的水到渠成;是教育本质的自我回归。
       “技术”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构建“技术+”课程体系,开发 “技术+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创意”、“技术+创业”、“技术+人文”、“技术+生活”、“技术+科学”、“技术+管理”是我校“选择性”课程结构改革基本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具有一份适合自己的课表;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群自己喜欢的老师;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我校“选择性”课程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

       ——学生“跨界”学习、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产品源自企业,技术来自生产。让课程更具“工”的含量;更具有“技”品质,我校积极探索学生“跨界”学习,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产品与教材的深度融合。为了提升学生技术的实战能力,学生跨入企业生产一线;要解决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学生跨进企业技术中心。在企业,技术实战能力熟能生巧,技术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我校从教学时间、空间、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五个维度,构建了“五维十段”“跨界性”学习机制。并有效地提高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精细化水平。具体是:
       一是从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按照三个月在校学习、一个月企业实习的节奏开展工学交替式的课程教学活动。
       二是学生企业实习从辅助性生产、单工序操作、多工序操作、技术设计四类岗位,采取“递进式”的企业实习活动。
       三是以学生“人数不变、人员变”的方式,轮流式地安排学生入企实习,方便了企业的人员组织,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
       ——学生“跨校”学习,促成求学的两全其美。“老师我很想学汽修、也很想进你们学校。你们为什么不开汽修专业,让我两全其美呢?”每年招生时,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的叹息。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制度中,尽管我校与嘉兴交通学校相距只有三百米,但就是这三百米,让我们的学生望“汽”止步。
       如今,在“选择性”课程制度的设计中,我校主动与嘉兴交通学校联系,把他们的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汽车修复等课程纳入我校选修课的体系之中,为我校学生圆“汽车之梦”扫除了制度化的障碍。
       ——学生“跨班”学习,推动教育的自由公平。建立“课程超市”,创造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选择课程、跨班上课”机制,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校为学生设计了整整两天的任选课教学时间。任选课的比例占总课时数的30.7%;学校为学生提供了502门的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选择。
       学校编印了《平湖市职业中专任意选修课选课手册》,对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人手一册。教师积极下班进行课程的课程推介,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选课中实现“信息对称”。
       学校建立了预选、正式选“两轮式”选课机制。通过预选,确定“课程教学班”或“教师教学班”的数量,并运用网络选课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以及机会面前的人人平等。
       ——学生“跨科”学习,提高教学的“乘数效应”: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效率是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加强课程建设中的跨学科合作,是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数控加工、电气运行、服装、化工、农业技术、会计六个专业的“专业情景剧编演指导”是我校开设的“跨科性”综合课程中的典范。
       在“专业情景剧编演指导”的课程中,学生在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下企业进行生产现场的采访;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编写“情景剧”的脚本;学生在专业教师和工美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情景剧”的道具;学生在戏剧教师的指导下,编排并演出“情境剧”;通过“情景剧”的演出,为学生观众提供了专业学习的机会。
       如今,语文、计算机技术与相关专业综合的“专业网站建设”课程、农业专业与化工专业综合的“土壤检测”课程、农业专业与物联网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农业大棚的智能化改造”课程、机电专业、物联网技术专业与服装专业相结合的“服装生产的智能化改造”等“跨科性”综合课程正在“边设计、边实践”着……,并提升着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乘数效应”。
       ——学生“垮时”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生想改变一下学习方式,到企业岗位实习一段时间;有的学生想暂停“周课表式”学习,合伙承接加工任务,利用学校的数控车床开展加工任务;有的学生利用网络在线学习;有的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学校不仅鼓励,还为学生的“垮时”学习腾出机器,委派教师,建立制度、创造条件。
       我校的“选择性”课改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五维十段”“跨界”学习,有效地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2015届机电专业学生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不仅提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姚军、顾杰、马佳杰等同学的出色表现,还被企业提拔为班组长职务。高三年级张光聚、洪健等同学发明的“园林浇灌机器人”、“室内去雾器”获得省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造了学校技术创新获奖的最高水平;156名学生通过“垮时”学习,完成自考大专课程学习,并取得大专毕业证书。
       其实,“选择性”不仅给学校带来了“结果性”成果,更带来了“过程性”成效。如今,在“选择性”课堂教学上,学生的专注、教师的投入、师生的平等、教育契机的创生,课改给校园带来了和谐,给课堂带来了活力,更给学生带来了生活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
课改正在阳光中,无限风光在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