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更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更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019-05-13

 平度职教中心创建于1979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首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学校、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实训基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开设畜牧兽医、机电技术应用等17个大类专业,拥有电工、钳工、汽修、水暖等50余个校内实训车间,建有华德汽车维修培训中心等十个校内实训基地,并建立了57家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训需要。自1990年开始,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举办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平度“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现已进入第十阶段(20171-201912月)的合作。“双元制”办学模式成为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借鉴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在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平度职教中心  朱风彬


对近年来平度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和感想

   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好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并有效分流普通高考升学的压力,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
   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平度市委、市政府立足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强化领导,加大措施,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合理、整体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与先进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市职业教育还面临着社会认识存在偏差,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对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观点

   当前,正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改革20条)》和《山东省委教育工委 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的颁布,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平度职业教育在青岛的地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平度职业教育必须深刻把握面临的形势任务,站位全局、落实政策、解决问题,推动新时代平度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在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建设和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中做好落实,发挥作用。

新学年学校工作规划

总体思路: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平度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十五条意见》,围绕“11442”总体目标,按照“办学理念为魂、学校文化为根、制度保障为体、改革创新为翼、队伍发展为基、学生成长为本”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打造平度“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需要。


1

正确把握形势,制定好一个规划

   2019年,是结束“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改革20条)》和《山东省委教育工委 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提前规划“十四五”。围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要以有效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为目标,系统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标准和岗位职责,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突出平度“双元制”办学特色,把学校打造成岛城、全省乃至全国专业设置齐全、农业特色突出的国际化、现代化、一流的中高职一体化学校;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学校打造成为“五中心”(中德乡村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中心、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中德(南)亚三边合作培训中心、全国中职涉农专业师资培训中心和平度市中小学生学工学农培训中心)。

2

进一步完善“平度方案”,打造好一个品牌

   以中德双元制合作平度项目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为抓手,很好地总结和宣传30年的合作经验,作好“六个一”:一本双元制办学成果书、一个中德两种文字画册、一个中德合作展览、一个2019中国青岛•新时代职业教育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一个双元制办学片子、一场成果文艺汇演。谋划确定平度项目第十一阶段的合作内容及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方向,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

突出质量效益,深化四项模式改革

(一)强化经营理念,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借助青岛市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鼓励政策的出台,强化树立经营学校理念,依托现有专业实体,积极引企入校;参照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探讨建立以维护和发展双方核心利益、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和产教融合新模式,进行实质性合作。深化校企共建,由“普通型”变“精密型”。在与57家企业和8家高校签订协议,成立平度双元制校企联盟(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升级校企联盟,吸收省内外更具影响力的成员。

(二)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推行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效能。

(三)以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教一体,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充分发挥“教学、培训、生产、经营、服务”五位一体作用,实现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以及教学改革对接流程改造。实施“现代工匠”培养工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共同进行过程管理与考核。在加强与青岛喜讯机械加工有限公司、万汇遮阳伞有限公司、红领集团等企业联系与合作的同时,强化树立“无订单不招生,无下家不培训”的理念,进一步调整校企合作方向,重点面向市内大型骨干企业、青岛市著名企业和在青德资企业,通过共同举办冠名班、订单班,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同时,做好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调整工作,针对三二连读和五年贯通培养班设立高职类课程;针对春考班设置春考类课程;针对赴德班、单招班、企业订单班和冠名班设立高端定制类课程;针对特色班、特长班,设立自选类课程。积极为学业成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发展需求不同的广大学生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


  (四)打造“体验成功在职教”教育品牌,深化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改革。实施校级领导包专业部、全校主任助理以上领导干部包班级(副班主任)制度。搭建班级(团支部)、专业部(团总支)、学校(团委)三级德育活动立交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探索在全校逐步实施军事化管理模式。持续开展好“立德为成人:从孝敬父母开始;立志为成才:从尊重老师开始;立业为成功:从崇尚劳动开始”的“三立三成”系列教育活动,借助智慧校园,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着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实施1+X+N证书制度为抓手,改原来的单一学科考试和技能测试形式,向多形式、全方位评价方向转变。围绕学生关键能力提高,创新公共基础课测试、专业知识基础课测试、专业技能测试、学业水平考试方式;围绕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搭建“课程超市”,围绕“体验成功在职教”教育品牌的打造,结合学分制的建立,探讨实施 “综合素养证书考核”(普通话、计算机应用、写字、作文、礼仪等)和“多证换一证”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养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时时处处的成功体验中实现进步和发展! 

4

强化形象树立,办好四件实事

(一)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以修订完善学校章程为引领,以完善学校制度为重点,以抓好制度落实为目标,进一步理清办学理念,修订校训,全面打造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核心、以“德技双修、行知合一”为内涵的学校文化,以此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整个事业的发展,在打造“学生有希望、教师有奔头、学校有力量”生态教育环境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二)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加强全员应用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使学校“教、学、管、服、用”等各个环节切实实现“减负增效”,为现代学校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进一步搞好基础条件改善。以推进“青岛市品牌院校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完成新上专业条件配备;建成农机车间、木工车间并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建设“学生双创(创业、创新)基地”;坚持将师生关切的“问题”作为干部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创造条件搞好教职工办公条件改善、学生洗浴设施配备、教室供暖等“民生工程”。

(四)切实抓好招生工作。根据市教体局下达的招生计划(2019年中职招生计划1950人,其中中心1508人、分校442人),实行市内外招生并举,全员招生,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采取“11+11+43”模式包片招生宣传,组建以11名校级干部、11名中层干部、43名教师为主的包校小组,负责对所包初中学校的招生宣传,负责招生过程中对初中校领导、老师及家长、学生的解惑、答疑,并将有关招生宣传材料送达到学生手中。根据2017年、2018年到我校实际报到学生数为基数,给予量化评比。到村入户宣传学校的改革变化,为招生打好基础。充分利用“双元制”办学品牌,开展联合招生工作。

5

立足长远发展需要,争取两大支持

(一)政策支持。1.争取在职称评审指标分配政策支持;2.争取正副高教师比例调整方面的支持3.争取职业技能大赛奖励政策的支持;4.争取校企合作企业享受经费补偿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

(二)资金支持。1.根据《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争取市政府出台文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按照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的比例,统筹用于职业学校发展;2.争取市教体局在中心设施设备更新配备上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