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深化“双元制”办学 构筑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平...

深化“双元制”办学 构筑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平度模式

2018-10-24

一、“双元制”项目对外交流合作概况

       (一)项目的合作过程

       平度职教中心创建于1979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首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学校占地64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685人,在校生7033人,远程教育学员2068人。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会计等14个专业,已有机电技术应用等2个专业被确定为青岛市骨干专业,机电一体化等4个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畜牧兽医、数控技术应用等五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专业。拥有电工、钳工、汽修、水暖等50余个实训车间,建有华德汽车维修培训中心等十个实训基地,并建立了57家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训需要。

       自1991年开始,平度职教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举办中德“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平度“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现已进入第九阶段(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合作。第一阶段:1991-1993;第二阶段:1994-1996;第三阶段:1997-1999;第四阶段:2000-2002;第五阶段:2003-2004;第六阶段的:2005-2007;第七阶段2008-2010;第八阶段:2011-2013;第九阶段:2014-2016。

     (二)项目合作的内容

      1、“双元制”项目的引进、实施、示范和辐射、推广。

      2、在发展面向实践、面向需求的职教事业上,向有关教育机构提供咨询和支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对项目教师和实训师傅进行培训。

      4、对专业教学进行支持和咨询。开展专业技工培训(汽车机械、农业机械、水暖空调、工业企业技工、服装设计与加工、机电技术、机械加工、农学、畜牧、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

       5、制定师资培训基地面向西部、全国范围的培训方案,面向全国开展职教管理干部和师资培训。。

       6、面向行业进行成人教育、剩余劳动力、女童的技术培训和咨询。

       7、促进培训资源的联网,加强与高校的联合。支持同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

       8、面向西部开展教育推广,支持在中国西部开展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

       9、帮助中德双方从事职业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10、继续支持中国业已开始的、旨在改善职业教育质量的教育政策改革。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强化职业实践的教育。

       11、支持改革进程的方式是德方长、短期专业人员来华工作以及中方人员到德国考察和学习。

       12、支持选定的农村发展示范项目在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

(三)项目的实施情况

       二十余年来,中德双方进行了友好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一是为满足项目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共送到德国培训的教师达90多人次,并取得了师傅和高级资格证书,为项目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了项目的基础建设,德方共无偿援助600万欧元,中方共投入配套资金约80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土地征用、实习车间建设、汽修培训中心、养殖教学实验场和果品加工培训中心及奶制品和肉类食品加工培训中心建设及教学设备的购买、师资培训、教育咨询等工作。三是加强了与农林牧职能部门及企业、行业的联合办学,还加强了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农大、青岛农大、山东理工大等高等学校的联合办学,并促进了平度项目的健康发展共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万余名。四是加强了项目的辐射推广工作,加强了与赛会在华项目的合作,面向中国西部开展了项目的辐射推广工作。

二、项目引进的背景

       平度是一个占地3166平方公里、人口130多万的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之初,在全国率先创立了“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费附加”、“三教统筹”、“三中心建设”等先进教育经验,特别是1987年国家教育部等七个部委在平度召开了全国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现场会,把平度树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平度作为全国农业“百强县”和教育“先进县”之一,引起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关注。这是“双元制”项目作为当时平度唯一中外合作项目落户平度的主因。

       但劳动者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任务。传统职教办学模式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改变传统职教办学模式的不足和弊端,加快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平度实际的“双元制”办学之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积极贡献,在平度市委、市政府的积极争取下,1988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在山东省平度市建立“双元制”农业职业培训中心的协议》;1989年11月26日,青岛市教育局与赛会在国家教育部总体框架协议的基础上签定了具体合作协议,合作创立了平度“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农业职业培训中心。

       项目落户平度后,青岛市人大、政府、青岛市教育局、平度市委、市政府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领导亲自关心并参加围绕项目合作的中德交流和项目工作规划,组织相关政府专业部门和行业、企业负责人直接参与项目顶层管理,出台相应扶持、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各项有力措施为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项目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统筹,政策支持

       为了解决好企业参与问题,项目实施之初,平度市政府为保障“双元制”的顺利实施,相继成立了“双元制”协调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等有关组织,出台了《关于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的意见》、《关于“双元制”培训企业及实习指导师傅的管理意见》、《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公布职业学校实习基地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企业培训的组织领导、企业指导师傅的确定、培训企业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在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1993年公布了33家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1995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5家大型的效益突出的企业作为“双元制”的培训企业,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二)以人为本,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根本保障。为此,我校建立了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和名师队伍建设工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一是校本培训。通过名师带徒、邀请国内外的专家短期培训等方式锤炼教师基本功,立足岗位成才。二是基地和高等院校培训。根据需求,定期不定期地选送教学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到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相应高等院校参加国家级、省级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三是企业生产培训。随着学生到企业实习,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下厂锻炼,每两年轮换一次,到企业实习二个月的时间,结束时写出实习调研报告,企业对教师进行实践评价。四是国外培训。先后选拔90余人次的专业教师到德国接受为期半年、一年或一年半不等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考取国际通用的“师傅”证书。五是选聘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在校企联盟培训企业中,选聘57名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水平高、带徒有方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师傅。同时,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目前,工作年满两年以上的专业教师中级证获证率100%,高级证获证率达90.8%;聘用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的人数占全部专业专任教师的13%。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多年来,平度职教中心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深化“双元制”办学,进行了“双元和融、行知合一”现代职业教育平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学做合一”具有平度特色的“双元制”办学之路。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有利的地实现了五个结合:即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服务与依靠、生产与培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①通过校企联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产教对接,把校企之间松散型合作提升为长期稳定、利益融合的合作共同体,2013年4月,在平度市政府的主导下,以平度职教中心为依托,与平度市内外57家企业和山东省内8家高校签订了协议,结成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联合体—平度双元制校企联盟(集团),设立了包括中国海洋大学、海尔、海信等15个单位组成的理事会。平度“双元制”校企联盟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校企联盟推进会,形成了一种紧密型的互动关系。高校、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专业实训、生产实习和学生评价等。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技能要求、知识结构和学习评价体系及时进行修订,将企业的文化、制度、产品核心技术、考核标准等内容编入校本教材,探索完善适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过校企联盟定期举行推进会,为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高校之间的实时合作搭建了平台,加强了行业指导,强化了校企间的协调,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了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②通过实习工厂,实现产教一体化发展

       由于“双元制”办学实习实训能耗大,人才培养成本高,平度职教中心在加大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实施专业产业化。按照“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结合专业创办了华德汽车维修培训中心、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服装加工培训中心等十个校内生产实训中心。

       校办产业的创建和有效运作,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即一是车间、教室合一;二是学生、学徒合一;三是教师、师傅合一;四是作品、产品合一;五是教学、生产合一,实施了教产、校企一体化,走出了一条融“教学、培训、生产、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的办学路子,既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训实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了专业发展,实现了“教育社会化、学校工厂化、专业产业化、教室车间化、学习工作化”。

       ③通过引企入校,实施企业化管理

       为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并解决学校设备、实训材料、师资不足问题,分别与青岛圣达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德宏工贸有限公司、青岛新鸿机电公司和青岛德发肉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数控机加工、电气焊、电工装配和肉制品等四个培训加工中心,把企业引入学校。校内实训车间既作为企业的生产场所,又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由企业负责生产与安全管理。企业派驻的车间技术工人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学校兼职实训教师。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开发核心课程与特色教材,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

       通过引企入校,学生在学校就体验到了企业的生产实境,加强了学生的岗前培训,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深度对接。

       ④通过厂中建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

       为使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准工人,学校把实训放到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培养学生的岗位生产能力。按照人才培养需要,在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与万汇、喜讯等联盟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完成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培训后,根据教学计划进入企业进行实训。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线,以师傅带学徒的形式培训学生,并同时提供专用培训教室,用于学生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等课程的教学培训。学生进入企业后,以双重身份(学生、岗位工人)接受学校、企业双重管理。

       通过厂中建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使教学过程全面对接生产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⑤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为了更好适应实际生产需要,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和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岗位特点,以骨干专业为突破口,由点到面,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适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强化技能教学和实训操作,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师假期进企业调研活动,结合专业课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加强教学互动,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化。对接职业、行业标准,规范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推广应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式,实现专业课程职业化。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平度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主持开发了《山东省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山东省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机电技术应用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分别参与了山东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先后出版了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和专业实训;开发了《电工实训》、《液压技术与实训》、《口语交际训练》、《乳制品加工技术》、《服装款式设计与制版》、《西门子PLC项目实训》4门青岛市精品课程、2门网络精品课程、10门平度市精品课程和《服装语文》、《机电应用英语》、《钳工实训》、《焊接技术训练》等32本校本教材。

       采取了模块式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将各专业学科按照顺序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在每一环节中,理论、实训和实习结合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体系;在每个单元体系中,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和专业实训四门课,平行起来同序进行。坚持直观有效的原则,运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四段教学法,切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国际接轨,质量认证

       为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在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国际化的步伐,我校启动了现代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项目工作站建设工作,与德国帕索职业学校、罗腾堡职业学校、米尔多夫等职业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借鉴先进经验,争取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建立起由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个人反馈、过程控制的现代职业学校质量管理体系。

       学校选配了到德国进修过、具有丰富“双元制”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实训和教学管理,并从德国工商行会、与学校合作的德资企业、“双元制”项目学校选聘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成立了德国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办公室,专职负责培训、考试的有关事项。严格按照德国技术工考试的培训规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培训教学,安排到德资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实习,借鉴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在教学培训中进行多次阶段性的综合考评。

       所有学生要在第三学期参加由德国工商大会(AHK)组织的中间考试(占总成绩40%),第六学期参加由该会组织的毕业考试(占总成绩60%),合格者获得由德国工商大会颁发的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为拓宽就业渠道,还要考取国内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能力证书。对获得证书者,学校将向国内外德资企业推荐就业。

四、项目的成效

       通过深化“双元制”办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平度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服务功能,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应。

       一是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培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学生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均在98%以上,参加全国、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平度职教中心选手代表青岛市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荣获9个一等奖、21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

       二是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参与半岛蓝色经济发展。从建校到现在已向社会输送了约5.5万名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其中,机械加工、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毕业生18000余人,农字号专业毕业生17000余人,为平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历届学生尚未毕业就被海尔、海信、三莹、中天化工、红领等上百家企业和用人单位预聘一空,优质就业率达90%以上。

       三是推动职教改革与发展,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在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山东省命名了25个县市作为双元制试点推广县市,省市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现场会、山东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及全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现场会相继在平度召开。德国电视二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办学情况。来校考察访问的代表团达2万余人次。承担了面向全国、全省培养培训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共培训8000余人次;由于“双元制”办学特色鲜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潍坊牧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六家高等院校与平度职教中心签订了3+2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协议。2016年4月,平度职教中心成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四是发挥农字号专业链群优势,拉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平度市大力发展高端优质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平度职教中心充分发挥畜牧兽医和农产品加工与保鲜两个专业链群的优势,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在平度职教中心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和果品加工培训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奶牛总量由1998年的40头增长到16000多头;果品加工企业由1998年前的3家发展到65家。在为社会提供农字号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面向社会,举办种植、奶牛养殖、生态农业、良种猪繁育、畜牧兽医、肉制品加工、乳制品预处理、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种培训班,提供有关技术咨询,服务“三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

       下一步,平度职教中心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借平度市全面开展“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契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完善“双元制”校企联盟办学的体制、机制,认真实施与德方签订的合作协议,搞好青岛市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平度项目工作站的建设,借鉴德国德国帕索职业学校、罗腾堡职业学校、米尔多夫职业学校先进经验,争取国家教育部、赛德尔基金会支持和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建好现代职业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认证,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