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开展社会培训服务 成就百姓致富梦想

开展社会培训服务 成就百姓致富梦想

2017-05-09

  开展社会培训服务 成就百姓致富梦想

  ——现代农艺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汨罗市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建设汨罗工业园为核心,发展再生资源、碳素、机电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战略,以发展屈原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着力培育精品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长株潭休闲娱乐后花园。现代农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大量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内园区企业及现代服务业出现了“用工荒”、“技工荒”。

  二、主要目标

  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及转型发展战略,顺应产业转移人才对接的新要求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期望,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培训工程,依托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全面开展普惠式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老百姓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三、工作过程

  (一)理顺“两个机制”,强化“促转型”、“强后劲”保障力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培训组织。成立以学校主管培训工作副校长任组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培训科联合专业科,组织成立培训工作小组,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培训教师,签订责任状,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建立“一联会”、“六统一”工作机制,确保培训工作落实到位、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创新管理体制。学校联合各乡镇农职校,构建完善的职业培训工作网络,形成了全市大职教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了职教工作中体制不顺的问题。

  (二)把握“三个环节”,打造“规模化”、“特色化”培训力。

  

转变培训方式。以“委托代培”等形式组织培训,实现由“填鸭式”培训向“订单式”培训转变;建立学校与企业及产业基地无缝对接机制,把培训课堂搬到现场,实现由“课堂式”培训向“车间式”、“田间地头式”培训转变;发挥学校农艺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的主阵地作用,实现由“分散式”培训向“集中式”培训转变,有效提高了职业培训的效率。

  突出培训重点。以发展观光农业经营为重点,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以发展家庭服务业为导向,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人员技能培训;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为工业园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使务实人员由“苦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以解决困难人群就业为总揽,帮助残疾人、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实现充分就业。

  紧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实行“村民点单、政府开班”。位于汨罗大山深处的玉池乡,盛产楠竹,以往成竹最多每根能卖十几元。当地村民申请要办一个竹雕培训班。但当时没有教师,就从江西高薪请来两位专家,让50名村民学了整整一个月。组建了一家竹木艺术品加工厂,学员们可自主创业也可进厂当工人,现在一根楠竹的价格可增值到五六十元。

  (三)构建“四个平台”,增强“富脑袋”、“鼓腰包”推动力

  打造培训宣传平台。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农家、基层一线广泛宣传培训政策,把培训信息送到老百姓手中,让“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培训工程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让老百姓有想头、有甜头,实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建立培训数据平台。按照人口普查方式,逐村、逐户、逐人摸底登记,掌握每个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和培训需求,建立市、乡、企业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平台。该平台现已经成为政策宣传的“窗口”、信息传播的“载体”、服务培训的“指南”、培训计划制订的“智库”,学员实现就业的“桥梁”。

  构筑培训师资平台。以我校农艺专业教师为基础,聘请多名市内外专家学者,组建了培养工程专家讲师团;同时,从省内各高职院校聘请客座教授,为“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培训工作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搭建经费保障平台。市财政每年统筹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全市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实行“免学费”的优惠政策,有效调动了广大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条件保障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成立了培训培养工作组,成立培训团队。形成了市领导重视,学校各相关科室齐抓共管培训培养工作的有效责任体系。

  (二)建章立制 奖优罚劣

  制定了《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培训培养管理制度,确保措施得力,奖惩分明,落实到位。

  (三)设立专款,使用规范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培养工作,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范使用,并适时进行监控。

  五、实际成果

  自2015年以来,共举办农民计算机、家政服务、农业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等从业人员培训班130期,带动了2000个家庭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有效益、有质量、惠民生、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推动了“强市”,又促进了“富民”。

  1.提升了群众技能。目前,已培训旅游从业人员3400人次,让农民当上了“导游”,2.4万名农民学上了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2.促进了城乡就业。坚持 每月举办一场招聘会,共让3000余人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其中为本地园区企业对口输送产业工人1800多人,实现了务工人员由“苦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

  3.致富了一批家庭。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

       4.《农村职业教育》以《连锁办学、服务三农》报道学校专业建设成果。

  六、体会思考

  1.学校专业建设要突出围绕地方产业的发展和老百姓增收致富开展社会服务;

  2.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要借助专业优势,拓宽专业方向,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