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眉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

眉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

2017-04-13

    摘要: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解决农民的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我县积极探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确定了劳动保障、财政、扶贫、农业、教育、建设、妇联、团委、工会、乡企等部门为农民工培训组织部门和牵头部门,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各类培训机构、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参与全县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以职教中心为核心的各尽其力,各展其能的较为完善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在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全社会参与抓培训、促输转、增收入的良好局面。职教中心重点以提高农民工学历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设施装备齐全、水平高的特色,主要开展汽车维修与驾驶、机械加工、计算机及网络、电工电子等专业的培训;劳动培训部门重点突出短期技能的培训工作、以职业资格为标准,主要开展机械维修与使用、机械装配、焊接加工、工程电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酒店管理、机械设备维修、管道水电安装;农业部门的各培训单位主要开展以现代园艺、现代物流、农业产品互联网营销、电商为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资源、强化协作、督促考评确保农民工培训工作有序实施。全县现有培训基地5家,年培训1.6万多人,其中汽车机械类750人、电子装配类2500人,纺织服装类1800人,旅游服务类1400人,建筑装潢类1900人,餐饮服务类1200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类1300人,园艺类6100多人。极大推动了我县农民工的就业转移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现阶段我县农民的技能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056人,劳务输出64495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促使乡村充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速我县城镇化发展步伐。按照省厅的安排和要求,我们在3月5日--8日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研、查阅培训资料等方式,对我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眉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本状况
   (一)眉县农民工基本状况
    1、眉县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工结构
    眉县是个农业大县,总人口3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眉县地少人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乡镇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逐年递增。统计显示,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16.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85056人, 现外出务工人员总数 64495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其文化组成为:小学文化占 12%、初中文化占30 %、高中文化占 40%、中专及以上占 18 %。外出务工人员青年丁壮居多。20岁以下占16 %,20-30岁占 41 %,30-40岁占30 %,40岁以上占 12 %。外出务工人员经由各级管理培训机构和组织培训的人员占比47.6 %,未经培训的人员占比52.4 %。
因此,搞好劳务输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农民脱贫致富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基地、输出有组织、从业有技能、服务有保障”,促进县域劳务经济的发展正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2、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状况
    经过本次调研发现,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从业范畴分布在建筑、机械、汽车、纺织服装、餐饮、旅游、安装、电子、园艺等行业。农民工外出务工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广东、深圳、上海等地,其次为本省的西安、宝鸡,更多的是在县域内从事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建筑、园艺等行业。其特点为外出东南沿海地区的务工人员多为年轻的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工资收入也较高,月收入人均达5500 元;而在当地务工的人员相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工资收入也较低,一般县内务工收入男的为4000元左右,女工为3000元左右。从用工实际状况看,参与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水平高的农民工,更能顺应新的工作岗位,其文化水平和掌握的职业技能与劳务收入成必然的正比例关系。      (二)眉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状况
    1、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当前,我县具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有眉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眉县职业教育中心、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一些民办培训机构和企业等,一般来说这些培训机构具有完善的培训设施及合格的教师队伍 ,教员教学严谨、讲课经历丰厚、培训专业设置规范,承单着我县农民工培训的主要任务,且培训结果好,能够获得农民工的认可。
    2、我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特点
    从我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看,我县农民工培训主要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现代物流、会计、互联网营销、机械加工与制造、机械设备维修与使用、现代园艺、机械装配、焊接加工、工程电工、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维修与驾驶、电子商务、酒店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管道水电安装、烹饪等专业、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的保鲜与销售。这些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县市场及外来市场的需求,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民工的需要。
    3、农民工培训的成效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更是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迫切需要。我县着力打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快速通道,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建成了5家技能培训基地,建立起了具有建筑类、机械类、园艺类、计算机类、电子装配类、旅游服务类、汽车应用与维修、餐饮服务类、电子商务等类的较为系统完善的专业体系和师资队伍。几年来,年均培训人数均在1.6万以上。其中2016年汽车机械类750人、电子装配类2500人,纺织服装类1800人,旅游服务类1400人,建筑装潢类1900人,餐饮服务类1200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类1300人,园艺类6100多人。极大推进了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
    二、加强统筹、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一)资源整合,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新机制。
    为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适应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眉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有教育局、计划发展局、农业局、科技局、人事劳动局等部门参加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我县建立起一个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产业示范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核心的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网络体系。
   (二)部门协作,拓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寻新空间。
    面对我县教育资源部门割,行业分离, 在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下,我们强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革除只重视教育内部资源弊端,发展职教中心与县级有关部门联合办学的新体制,全面整合并有效利用县域内一切教育资源,运用市场手段,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政府积极参与地方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开发工作,根据我县建设战略目标,县教育、人劳、计划、汤峪开发区管委会、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五部门(单位)联合开设了旅游专业和宾馆服务专业、教育、人劳等部门开发幼儿教育专业。根据我县机械工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开发了机械加工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开发,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县建立了起一个良性发展的大职教环境。
    (三)龙头牵引,产业带动,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科技示范,产业带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根据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我县以建立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推广价值的基地,推动了我县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升了培训水平。我县先后建立起了齐峰现代农业、 金果园艺公司、新西兰全球园艺公司等产业示范基地。特别是我县专家大院的建设,极大提升了我县园艺专业培训的水平,推动了全县猕猴桃等产业的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农民工培训的适应性。
    我县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农业县,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职业教育本质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立足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我县职教中心始终把对劳动力转移工作放在一个全局高度认识,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与社会企业联合,与东部发达学校联合(如韩国三星集团星星电子厂等),开设市场需求专业,以订单培养为导向。加速我县人口转移和现代化步伐。同时我们紧持长短结合的办学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短期培训工作,这不仅对我县社会结构转型起了推动作用,为农民致富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农民工培训投入不足,职能发挥不足
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太少。从我县来看,县财政投入不足,我县开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大都是靠国家和省里补助进行培训,导致培训时间短,质量没有保证,输出去的多,流回来的也多。针对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远远不能满足我县农民工培训的需求。
    目前,我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可分为五个: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目前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又是资源的分配者。这样一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不明显,不能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其他主体的活动。政府的角色还常常发生错位或越位,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不清晰。
    (二)农民工自身条件决定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我县年富力强的青丁壮年农民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只要逢年过节时才回家省亲休假,根本上无暇参与县里举行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有培训愿望和需求的人员很少,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感受和寻找新常识、新技能的愿望不足,因此实际参与培训的农民不多,成班培训的难度大。
    近几年,虽然我县县为农民工开办了很多免费的培训班,但却是‘叫好不叫座’,农民工对培训的看法还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自动参加培训的意识淡漠,没有尝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甜头。
   (三)企业积极性不高、培训投入不足。
    国家规定了职工培训费用提取标准,但在有的企业特别是效益较差的企业并未得到落实。还有的企业尽管每年剩余大量职工教育经费也不愿多投入用于培训员工,企业长期以来对于农民工的看法都认为他们是“临时工”,没有对农民工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企业的培训职责淡化。
   (四)我县培训机构发展不平衡,培训质量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的农民工培训机构,除职教中心外,县乡培训机构大都设施简陋,操作设备缺乏,仅局限于传统的一般性理论讲授, 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存在随意性,上级安排培训任务,我就安排培训,没有任务,就很少有根据现实需要安排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安排的培训难以激发农民工的学习热情。特别是长期来在农民中形成的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性不足。
同时,在培训机构间存在不良竞争、重复培训的现象。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各管各,互争生源,没有有效的整合和信息沟通,导致部分农民工参与了这家的培训,又被安排参加另一家同一项目的培训,影响了培训的社会氛围。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单位和行业组织一般都有各地政府的支持与补贴,缺乏市场竞争,因此也就缺乏不断改善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动力。
    三、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强化在全社会树立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理念
对于政府来说,无论是基于农民工在我国劳动力数量中的较大比重,还是基于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作用,都应将农民工教育培训置于国家基本建设范畴。因此,政府要着力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要从上至下加大监督力度,抓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落实。
   (二)建立我县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与使用机制
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触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较多,所需求的经费也很大。为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县政府成立“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在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上,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在农民工培训资金使用方面,关键是要科学定位使用重点及方向。对于财政性资金,要更多承担农民工培训工程的管理、协调方面的投入、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投入、信息服务和维权服务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等。对于学校企业而言,培训基金应集中投放于设施建设、师资建设等,核心在于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的实效性。
   (三)进一步强化对培训资源的整合
    由于我国农民工培训多部门共同管理,部门资源过于分散,不仅难以管理,而且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将不同部门间教育培训资源加以整合,统一协调管理,使之发挥整体效益,是推进农民工培训的基础性课题。在公共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整合资源还意味着普通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充分挖掘,农民工培训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从而增强农民工培训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培训效益,在培训教材、培训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坚持一致性、规范化,依照“县政府指导、政策支撑、校企协作、社会参加”效机制,真正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四)切入实际 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的多元化。
    要重视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引导农民工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重视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培养其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安全感、话语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在技能培训环节,要加大实训力度,通过集中讲授和小范围现场演示、实地操作方式,重在提高农民工的实际动手能力。技能培训应按技术含量分设不同类型、等次,适应不同文化与技能基础的农民工的需要,满足部分农民工提升和发展的要求。对于农民工而言,强化培训意识,使其基于培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主动参与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要求。
                                                    2017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