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宽城 > 家乡的故事之宽城满族

家乡的故事之宽城满族

2018-01-15

1、满族人定居宽城的时间:

满族人定居宽城的开始时间为清初顺治年间,大批迁居宽城为清康乾时期。

2、宽城满族的主要来源:

(1)八旗驻防镇守关口。(2)随军入关赏赐皇亲。(3)奖励功勋跑马占圈。(4)安设驿站传递公文。(5)分丁拨户创建新居。(6)开采矿业逃荒迁居。(7)其它。

3、满族的发祥地:

辽东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

4、满族望族八大姓氏,俗称谓“满洲八大姓”:

佟、关、马、索、赫、富、那、郎。

5、满语文的历史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都曾做出重要贡献,满族就是其中颇有作为的重要一员。满语文,是满族创造并使用过的语言文字。满语由女真语发展而来,满文在满语的基础上创制。满文的创制和改进,是满族在崛起进程中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6、满族的宗教信仰

满族,早期崇拜大自然,是信奉萨满教的北方民族。满族歌舞即源于萨满祭祀活动。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推崇佛教,萨满逐渐被佛教替代。萨满教虽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祭祀活动中的歌舞作为文艺形式得到保留和传承。

7、发式习俗

满族先世信奉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发式上也显示出传承久远的宗教观念。萨满教认为辫发是灵魂栖息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天穹,所以不论架子头还是大拉翅,都是绾于头顶部的发式。


清代满洲妇女的主要发式称为旗头,是一种类似扇形的发冠,以铁丝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洲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既宽又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满族男子发式比较单一,早在金代,女真男子就开始梳辫发。到了清代,满洲男子发式没有多大变化,为“半半留”,即把前额和周围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

8、服饰习俗

服饰方面,50岁以上男人喜穿青、蓝色套裤扎裤脚,上穿坎肩,汗褟,脚着白袜,穿各种皮制乌拉(里絮乌拉草、轻便暖和),毡疙瘩,头戴毡帽或皮帽,秋冬之季,大多男子上山割柴,放牧或狩猎,均穿皮叉裤(只有裤筒,没有裤裆)。50岁以上妇女大多喜穿右大襟扣绊服、戴耳环、手镯、头顶结鬓,遇有喜庆、外出或逢年过节时,还要插“扁方”等。妇女儿童穿绣花鞋,枕绣花枕头,儿童穿“马蹄袖”袄,上绣猫、虎等动物图案,青年妇女喜戴耳坠、手镯、戒指,经过改良的妇女旗袍也在流行。

旗袍

马褂

坎肩

 

 

 

宽城满族剪纸——骡驮轿   【作者唐宝才  宽城文化馆退休干部】

端午时节    【陈国仁摄影】

14、游艺娱乐

在日常游艺娱乐方面,摔跤,划冰车,打陀罗(抽冰嘎)、抓嘎啦哈(歘子)、撞拐、打嘎嘎,扔坑,翻绳,抢高山,骑马战,荡秋千、踢毽子、老鹞子捉小鸡、老虎吃绵羊、下联等满族传统游艺活动在县内乡村青少年中广为流传。

15、婚娶

婚娶方面,保留着坐轿、骑马、背铜镜、抱宝瓶、拿弓箭、迈马鞍、迈火盆、倒红毡、踩粮袋、坐福、抢炕头、拜天地等满族固有的习俗。

另外,男女青年到结婚年龄,双方无论是自愿或经媒人介绍同意,皆进行“放定”礼,递手绢,相互换“盅”下大礼。婚日,新娘由媒人陪同,亲友相随送亲,到婆家事先选好的一家住宿,即“打下处”,第二天由“下处”再到婆家举行正式婚礼仪式,经过“倒红毡”、“迈火盆”等仪式,然后“坐福”。同日晚间,邻居平辈(年龄小于婚者)的男、女到洞房中说笑打闹(俗称“闹洞房”、“三天没大小”),同吃“子孙饺子”(俗称“抢子孙饺子”、“抢饺子”)。三日后,拜祖先及亲属,称“认大小”,还有“回门”,“住对月”习惯等等。

满族婚礼

16、育婴儿

宽城满族养育婴儿有着传统的习俗,至今未易。婴儿出生三天或五天姥姥家送小被子和“呱叽”(野鸡肉炒咸菜等混合食品,意增加营养)。第七天,将婴儿周身洗净。平日有“睡扁头”的习俗(满族人以后脑勺扁平为美)。婴儿满月后,用摇车吊起来。“百岁”这天,姥姥家要送用红线拴成串的小粽子等等。满周岁,放弓箭、书本、小鞭子、锄、镰、镐、杖等引诱婴儿抓玩,名曰“抓周”,预示孩子未来的前程。

17、生日与寿诞

过生日和给老人做寿在宽城满族民间很普遍。

生日,是每一年自己出生的这一天。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日子,生日当天全家改善生活。宽城满族把这种纪念活动称为“过生日”,尤重少儿时期。

宽城满族成年人过生日最为讲究的是本人所隶属的生肖值年。最常做的是在本命年的正月初一早上,身上穿一件红色的衣服,如红秋衣、红裤衩或围扎红色的腰带、穿红色的袜子等。

在宽城,满族人把祝寿称为“做寿”或“做(音‘奏’)生日”。最重视莫过于正月初六过“六十六”(虚岁),要大办。从六十七岁起每年按被庆贺之人准确生日那天,由家人和亲戚进行祝寿。另外有“八十”、“九十”大庆等习俗。

18、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

(1)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

(2)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宽城满族人至今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平日养狗不勒(杀)狗,对狗极为爱惜,狗死后,用土埋上。

(3)宽城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宽城满族人不打乌鸦和喜鹊。

19、康熙十过宽城

   (1)据史志记载,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康熙皇帝曾十次通过喜峰口和董家口御道,经宽城出巡塞外、去承德离宫或是到过宽城境内。

康熙出巡图

(2)康熙出巡途径宽城的驻跸地点

从康熙二十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五十二年出巡线路可以看出康熙路经宽城,分别住过宽城东(应为今山后村附近)、喜峰口外北台(今桲罗台镇白台子村旧址)、宽城北五里(今宽城镇缸窑沟门、大马沟门往东一带大石矶)、冰窖(今宽城镇东冰窖、西冰窖一带)、大屯(今碾子峪镇大屯村)、蒙子岭(今孟子岭乡上、下孟子岭村一带)、龙须门(今龙须门镇下店村)等七个地方。每次路过宽城境内至少逗留2天,最多5天。其中在孟子岭、宽城附近分别住过两次以上。

 

 

 

 

 

 

康熙戎装像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品】

 

9、饮食习俗

宽城满族在饮食上最大的爱好是“粘”食品,每逢年节,家家要备好正、二月吃的粘饽饽,平日也常食粘饭。秋后腌酸菜,冬天吃火锅,也是满族饮食中的一大特点;冬天吃酸菜时,多以炖、炒、凉拌、包馅为主。吃火锅时主要原料是羊肉、猪肉和一些野兽肉、山禽肉,配以酸菜、粉条、虾仁等。豆腐也是宽城满族人最喜爱吃的副食,其种类有水豆腐、大豆腐、懒豆腐、豆腐脑等多种,农户家里来客,尤以水豆腐为敬。

水豆腐

豆腐块

粘饽饽(图片提供陈国仁)

10、礼仪

宽城满族对长辈极其恭敬,每天早起,晚辈都要向父、母请安。施礼时,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礼。“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立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跳”,即先敏捷地弹下马蹄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似拾物状;“叩头”,即磕头。女人礼仪与男人不同,“蹲安礼”即双手扶膝下蹲。随着满汉文化的逐渐融合,宽城满族有些礼仪发生较大演变,但在年节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在日常丧葬中亲戚、朋友去“吊纸”、“上供”时,仍渗透着满族传统的礼节,如“抱拳”、“磕头礼”等。宽城满族平时交往也很注重礼节,亲友相见,分别有“抱见礼”、“顶头儿”、“擦肩礼”;女人有“拉手礼”(左右手同时进行,不同于握手)和“抹鬓礼”等;平时满族家里有来客,小辈爱站立一旁相陪,老人不在家时,先替老人问好,然后自己问安。途遇长者,小辈垂手立路旁,对长辈要按规矩问好,待长者走过,自己再走;长辈见幼童,双手抱起举过头顶,以示爱扶。满族人家有喜庆之事,待客皆设席每桌六人,菜肴八碟八碗,酒、饭足量为准;宴后要敬茶,若是婚娶宴席,新郎新娘要在席间向每位客人敬酒递烟。

11、语言文字

    满汉隔离与“国语骑射”的措施,并没有保住满族的语言文字,虽然官方文书和部分契约和家谱中采取满汉文并用,但汉语汉字仍然是清代的主体语言和文字。不过在汉语和汉语文字中确实也融合了许多满族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成份。

宽城满族保留了一些满族固有的日常口语与少数词汇,例如:

汉语

满族称谓

汉语

满族称谓

父亲

玛玛(阿玛)

埋汰

母亲

额娘

肉变味

哈喇

嫂子

新姐

不卫生

派啦

喜欢

稀罕

猪距骨

嘎拉哈

背心

汗沓

不清楚

糊鲁巴图

温水

乌拉巴图

麻烦

罗唆

墙里

旮旯

事未办完

半截拉喳

忘记

喇忽

惹祸

捅漏子

闲散

苏啦

勇敢利害

察拉

办事不成

秃鲁了

办事不认真

马大哈

还有“傻布拉机”、“酸不拉几”、“油布拉机”等。

 

12、生活用具

    宽城满族人日常生活用具有着本民族的形式特点,清初,碗、盘、盆、勺等皆木制而成,乾隆年间,开始使用自烧瓷器。在农村,大多使用木饭勺、木饭盆、木水瓢、木水桶、木斗、木升、木角子等,木制器皿,多用桦、榆木板拼制而成;白柳条编的笊篱、浅子、笸箩、簸箕更是多见;满族人室内陈设的木制柜、橱、春橙、炕琴等,均雕镂各种样式图案,漆以栗皮色,至今仍有沿用者。冬季,满族家庭大多自制泥火盆,内装炭火,以供室内取暖。

13、年节

满族年节与汉族几无差别,但习俗有异。春节前,满族家家张贴对联,剪纸窗花、福字、春条、挂签。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爷。除夕夜,院内竖灯笼杆(由“索伦杆”演变而来),高达两丈余,上扎松枝,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息。除夕夜“发大纸”祭祖、祭天地爷,初一吃饺子和手扒肉;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早饭吃“苦杏仁粥”,意为“祛瘟灾”;正月二十五日为“添仓节”。满族在院内用草木灰划一仓型,内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梁结扎的“马子”,以祈丰年,谓之“添仓”。五月初五端午节早晨,满族在门楣上插艾蒿、挂葫芦;小孩手腕,脚脖缠五彩线,兜肚上佩荷包;节日凌晨,三五成群到村外“踏露”,用河水洗脸,手、有的还要喝一口溪水,意在一年内不生眼疾,不长疮,不肚子疼。腊八节吃“粘干饭”,并用粘饭祭天,祭树神。至今这些习俗在县内农村仍普遍存在。

 

 

(3) 康熙诗选(与宽城有关的)

 

御制巡幸出喜峰口过黄土崖

清·玄烨

紫塞双崖出,丹梯百尺悬;

草香遮细路,树老卧晴烟。

地为时巡到,山当隘口偏;

何年留石室?驻马望层巅!

 

御制大石矶

清·玄烨

远近峰回合,潺湲涧淺深。

一磯横大石,万骑出层林。

蒙密岩花发,绵蛮谷鸟吟。

龙堆尘不到,凭眺足娱心。

 

塞上宴诸藩

清·玄烨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

   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斿。

   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

入喜峰口

 

清·玄烨

一道鸣銮度,三驱振旅还。

莓苔天半石,松括雨中山。

险设关门壮,时清堠火闲。

孝陵佳气近,飘渺翠微间。


——————>点击查看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