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培训项目 > 村歌十年

村歌十年

2019-04-2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如今,人们提起江山,总会带着一丝羡慕和称赞地说起村歌,回味起歌声里的乡情和感动。江山村歌文化培育已有十载春秋,关于村歌,我有说不完的事,诉不完的情。

  这十年,村歌文化耕耘不辍,弦歌不绝,新风拂面。村歌的火热折射出农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更让人们再次关注乡村发展——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乡风文明的底色,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

  这十年,村歌发展有肯定和机遇,也有过质疑和挑战,但在时代的激流里,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立潮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接连把村歌唱进杭城、唱响京城、献礼G20,把人们的期待变成惊喜。

  这十年,我们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点举措。村庄,就是梦想的大舞台;村歌,就是每个农民的梦想秀,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展现和感知人生的精彩,乡野的动人,以及梦想的曼妙。

  一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3000多年的风雨孕育了江山这片土地,它有着始于姑蔑、名于初唐的悠久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培育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村歌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又从这里延续。

  现代江山村歌的故事开始于十年前。大陈乡大陈村率先创作了《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两首村歌,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唱出了心声和愿望,唱进了央视和首届全国村歌大赛,名不见经传的大陈村一歌扬名,跻身“中国村歌发祥地”。

  村歌迅速被纯朴的小城所接受,很多村庄纷纷邀人创作村歌。《谜一样的廿八都》《千年清漾》《南坞三月三》等近10首村歌在这个时期冒了出来,让古老的小城拥有了一种新的文化印记。

  蓓蕾久蓄蕊,一声春雷定盛开。村歌这朵奇葩在江山的怒放,得益于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动。那是2012年底,为夯实全省宣传文化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省委宣传部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动员会的会场,作为一个曾经两度任乡镇基层干部的“老”宣传干部,我敏锐地认识到,文化礼堂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虚功实做的有效载体;在思想多元的当代,文化礼堂必定会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群众力量的有力平台。半天的动员会,我听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会议一结束回到江山,就进乡入村,投入到文化礼堂建设的调查摸底之中。那段时间,我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村庄,对礼堂建设的底数了然于胸。同时,我也在思考:文化礼堂,建设固然重要,礼堂文化的培育则是决定礼堂品质、持久的最大变量。江山的礼堂文化从哪入手呢?带着这个问题,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我捕捉到了江山所特有的村歌现象。考虑再三,我决定在启动文化礼堂建设的同时,组织一次全市村歌大赛,将村歌作为礼堂文化来培育。

  说干就干。但经初步报名,当时全市只有8首村歌——一台晚会还凑不齐,于是,又马上组织专业人士为还没有村歌的第一批文化礼堂建设村创作村歌。知名女村支书郑书香所在的彭里村村歌——《幸福的彭里在歌唱》、由56个村移民而成的花园岗村的村歌——《走出大山奔小康》、江山茶叶知名品牌绿牡丹的原产地裴家地村的村歌——《绿牡丹裴家地》……一批特色鲜明,有时代印记,承载着百姓梦想的村歌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当村歌比赛正在筹备时,适逢《浙江日报》组稿会在江山贺村举行。席间,大家谈论到村歌比赛,引起了当时在场的《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周少华的重视。他当即表示,由《浙江日报》与江山村歌来场“联姻”,村歌大赛的宣传由浙报负责。搞宣传的都知道,这个合作的分量。趁着兴奋劲,大家又商定,大赛就放在贺村举办,主题为“四方来贺村歌嘹亮”!

  这场村歌大赛的举办,是理念和机遇的碰撞。即使若干年后回望,仍闪耀着振奋人心的激情。2013年6月的夜晚微风习习,歌声划破了乡村夜晚的宁静。13个乡镇、25首村歌,村支书带头唱、村民齐上阵,小广场散发的文化大能量让人们亢奋,现场氛围嗨翻天。

  参赛的每一支队伍我都记忆深刻,村支书带领村民上台秀才艺,屏幕里的MV展现村里的美景。老百姓倾注了满腔热情,非常活跃,他们说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团结在一起,重新拾起美丽乡愁,重新回归乡村文化。坛石镇鳌头村党支部书记詹寿明和村民们表演村歌《独占鳌头》,他们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乡贤周鼎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合影;新塘边镇毛村山头村村歌《力争前茅》,村民一边敲起气势磅礴的锣鼓,一边高歌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双塔街道赵家村的《好客赵家》表演的是麻糍节的情景,村民招呼客人吃麻糍,还端着麻糍送给观众品尝……歌声里,乡村有了故事,有了个性;歌声外,是乡村的灵魂,照亮了村民的心,更点亮了乡村的未来。

  大家都被村民的情绪感动着。大赛现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原总编辑李丹对我说:“江山的这台村歌可以唱到国外去。”我一震。见我略显疑惑,李总接着说:“我们可以让世界看看中国的农民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中国的农村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也激动起来:这不是村歌的内涵所在吗?然而,村歌唱到国外——这个目标有点远,但是否可以定一些短期内能实现的小目标,比如在江山推广后,再唱到省城、唱到首都。对,就这么干!

  二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江山的村歌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经过首届村歌大赛,村歌的好评一下子就传到了省里,村歌的小梦想就开始一步步跨越。

  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政策出台不久,要求各项工作贴近群众,坚决反对“四风”,村歌能不能去省人民大会堂展演呢?在当时有人提出反对。可我认为村歌进省城,就是群众从“送文化”“种文化”到“秀文化”的一种跨越,是最淳朴、最基层的文化自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中央八项规定一脉相承。一番据理力争,村歌唱进省人民大会堂的活动得到了市委常委班子的肯定,市政府常务会议也决定给予专项资金保障。时任市委书记陈锦标、市长王良春亲自挂帅抓总。

  为了让这一活动更加“理直气壮”,我们还到省委宣传部请求支持。当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中祥分管文化礼堂工作,我们探讨起农村文化礼堂与村歌文化的关系,文化礼堂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可以用唱村歌这种方式,让干部和群众聚在一起,在思想上形成共鸣。唐中祥副部长当即对村歌唱进省城表示全力支持。

  一系列工作在宣传部的策划组织下开始紧锣密鼓地布置起来。进省城表演,村民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村歌还太“土”,需要提升。于是在村歌表演上,我们专门召开“诸葛会”,邀请浙江歌舞剧院的老师给村民作指导,提升艺术水平。

  有人为了村歌更好听、更好看建议请专业演员来演,我坚决反对:村歌就是需要本村村民来演绎才能原汁原味、感情充沛。比如《碗窑美》这首歌由村民祝云英演唱,她登台形象不是很好,但是声音高亢,一听就知道是农民歌手,她本人上台意愿也很强烈,我最终还是选择让她来演绎这首歌曲。

  2013年9月22日晚,江山文化礼堂·村歌演唱会在省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在同为“世界遗产地”的西子湖畔,江山市200多名“泥腿子”,唱响来自“中国村歌发祥地”的乡村好声音。在演出现场,省领导乔传秀、葛慧君、赵一德、茅临生、黄旭明、陈艳华,衢州市四套班子领导,省直机关200多位部委办厅负责同志,江山市四套班子领导,前来观看展演,大家听说是农民演出非常欣喜。现场还有2000多名观众,表演厅内座无虚席。

  演唱的曲目也以宣传江山为主题,《谜一样的廿八都》《江郎与须女》展现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好客赵家》说的是村里的故事,还有省政协、省委组织部联系的永兴坞村《莲心曲》和彭里村《幸福的彭里在歌唱》……14首村歌组成一次乡村的音乐盛宴。当83岁的吴赛仙老人用浑厚的腔调唱起山歌时,现场更是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把整个晚会推向了高潮。展演结束后,省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厅里处处洋溢着幸福和感动,观众仍沉浸在歌声中,起立、鼓掌、致敬,用响亮的掌声为江山村歌和“泥腿子”——草根演员,给出令人惊叹的好评。

  村歌文化培育如火如荼。截至今日,江山市177个文化礼堂建设村都创作了村歌,有的村还作有两首以上,全市有村歌200多首。作品获国家、省级荣誉30多项,其中《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碗窑美》《千年清漾》连续3年入选“全国村歌十大金曲”,2013年村歌《好客赵家》还登上全国乡村春晚舞台。江山市先后被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授予“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中国村歌创作基地”等称号。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举办一届全市村歌大赛,已坚持5年,以好中选优,促进村歌创唱出精品。这两年举办的文化礼堂村歌大赛,江山市委书记童炜鑫、市长舒畅均到现场为村民们加油鼓气,现场氛围更加火热。

  推动村歌创作的不仅有文化馆工作人员、学校音乐老师、文化志愿者,还吸引了知名乡贤来助力。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毛光烈为《那里有个名叫江山的地方》作词,曾任《解放军报》战地记者的范匡夫少将也为故乡谱写了《大夫第之歌》,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毛赛春写了《走进塘源村》……他们自小在村里长大,熟知村里的故事,熟悉故乡的景物,在歌词里总是饱蘸乡情,和村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创作了村歌,自然需要MV视频来宣传展示。为了减轻村里制作视频音乐的负担,市委宣传部与市广电总台商定,由广电每年免费为30首村歌制作MV,并每日在电视频道上播出……这些措施,让村歌文化的培育落到实处。

  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江山村歌迈进的脚步从未停滞,牢牢抓住了机遇,绘就乡村文化振兴的蓝图。

  村歌唱进杭城不到一年,又登上全国的文化舞台。2014年5月30日,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江山召开,文化礼堂与村歌大放异彩。与会者在细雨蒙蒙中,欣赏一首首淳朴动人的村歌。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至今评价说:歌声表达了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希望更多人来参与村歌演唱,让江山村歌走向全国,唱向世界。

  2016年6月,一个机遇悄然而至。在参加浙江省宣传系统的一个会议时,有领导提及G20杭州峰会的文化礼品,我马上自荐了江山村歌。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曾来江山调研,在大陈村观看了村歌表演,深深感受到村歌的魅力。听了提议,胡坚副部长眼睛一亮,随即要求江山市准备好10首村歌视频资料送往省里审核。

  然而,受条件所限,原有的视频资料无论从画面、音质,还是演唱、拍摄等,与G20杭州峰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省里只给我们一个月时间重新拍摄,到时看质量再行定夺。一个月要高质量地完成10首村歌MV,时间太紧,难度相当大,很多人都劝我们放弃。面对抉择,时任江山市委书记吕跃龙、市长叶美峰态度坚定:这是个向世界展示江山、展示中国的绝好机会,务必全力以赴。

  为了确保村歌MV的国礼水准,宣传部全体干部全力以赴,多方寻觅精湛的摄制团队,最终聘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歌舞剧院、中国美院等单位的专业人士组建高水平制作团队。视频拍摄时值盛夏,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拍摄分三组同时进行,摄制地所在乡镇积极配合,有时为了临时找一些道具,乡镇宣传委员四处出击、想方设法寻找农民家里压箱底的老物件,这次经历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回忆。

  拍摄接近尾声时,我在北京参加培训。白天上课学习,只能在晚上审片,一出来个视频小样就发给我,每个镜头我都认真看过,第二天他们根据意见再修改。到了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我和几位副部长还在一起讨论歌名在MV要如何出现,字幕要怎么用什么字体,双语翻译是否准确,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

  经过一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MV光盘送到省委宣传部审定。当时,我内心很是忐忑,胡坚副部长请了很多外宣的专家来审片。“好!很有地方文化韵味。”听到大家的评价,我这才放下心来。就这样,江山村歌作为国礼走上了国际舞台,江山村歌成为江山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者。2016年12月,我们收到中国大众音乐家协会的邀请,让我们江山村歌作为一个篇章,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美丽乡村好声音”村歌汇演。时任江山市委书记吕跃龙作为特邀嘉宾,上台接受专访,讲述村歌的故事。一台晚会,四个篇章,江山独占一篇,可谓独领风骚。江山村歌宣传了江山,展示了江山。这次参演的村歌《碗窑美》还是由祝云英演唱,在台上,她激动得泪光闪烁:原来她早在参加省人民大会堂的村歌展演时就有个梦想,就是把歌唱进北京,这是一个普通农民不那么平凡的梦想——借助于村歌——她实现了。

  之后,省委宣传部也将村歌作为全省文化礼堂建设、礼堂文化培育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广,要求“一座礼堂,一首村歌”。2017年11月,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江山召开,江山村歌的金字招牌更加响亮,人人纷纷来江山游览,要听村民唱村歌。唱村歌、赛村歌、秀村歌,展现了村歌文化品牌的一系列成效,乡村文化重焕生机活力,文化产业在此带动下也呈现一派生机。

  村歌嘹亮,文化旅游风生水起。村歌效应最典型的大陈乡大陈村,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唱响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有着500多年制作历史的大陈面也红了起来。大陈村借此机会打造成AAA级旅游景区,慕名而来的游人如梭,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特色街区“大陈小市”生意红火,村民跟着一起富了口袋。此外,江山还建成最美村歌线、最美家风线、最美风景线等3条文化礼堂精品游览线,各村民俗文化旅游悄然兴起,为全域旅游注入了生机活力。

  村歌嘹亮,影视产业蒸蒸日上。村歌文化品牌建设换来乡风文明的改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江郎与须女》《那里有个名叫江山的地方》等村歌,讲述起江山的历史底蕴和青山绿水,吸引了《斗香》《半个月亮》《神雕侠侣》等一批高水准影视作品在江拍摄,收录了秀美江山的大量镜头。以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为蓝本改编而成的浙江省文化礼堂第一部乡村古装孝文化电影,还在乐视、爱奇艺、搜狐视频等国内各大知名视频网站同步上线,并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网络电影单元展映获得好评。

  一首首接地气的村歌唱出了江山农民的自信和激情。从第一首村歌诞生,至今已有10年,今天,我们又迎来全国村歌大赛在江山举行。中国自古即有“积跬步”的智慧,江山村歌文化品牌发展至今,根本上源于江山干部群众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江山村歌是农民文化自信的体现,是衢州“大花园”建设的文化缩影,更写照了所有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道上的民众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