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环县 > 家乡的故事:种田耕作好把式 即兴赋诗真才人

家乡的故事:种田耕作好把式 即兴赋诗真才人

2017-12-12

——记农民诗人孙万福

    在陇东这块坚实厚重的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的名人雅士、革命志士、生活勇士。庆阳市环县曲子镇就有这样一位生活勇士,他是被乡亲们尊敬和爱戴的大能人,他不仅是种田耕作的好把式,还是一位能够应情应景赋诗的真才人,他就是农民诗人孙万福。他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他是勤勤恳恳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也是一支雄壮动听、唱红全国的陇东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词作者。

    孙万福,1883年出生于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未能入学读书,但是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能够即景吟唱,出口成章。民国十八年(1929年)大旱年馑时,他家地产典当一空,一家八口人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异常艰难。

    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当时的曲子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曲子一带世道大变样,和孙万福一样的贫困老百姓,家家都由政府分配了属于自己的牛羊和土地,孙万福家分得川地二十多亩,牲畜两头。这种幸福的日子使孙万福这个在旧社会饱受艰难的人对党万分感激。紧接着,毛泽东主席又号召军队、百姓自己动手,变工互助、丰衣足食。曲子一带也都积极响应开来,并很快组织起了变工队、互助组,大家一道开荒种地,自给助困,支援前线。这种没有压迫的新生活使孙万福这个翻身农民打心眼里喜欢共产党,热爱新社会,热爱毛主席。他高兴地吟唱道:  毛主席,他一来, 衙门大敞开, 谁有苦来谁有冤, 一起吐出来,  打倒土豪大恶霸, 穷人把头抬 ……


    幸福的生活开了头,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精耕细作,务弄田地上,他也用全部的热情自编诗歌和顺口溜来歌颂新生活、新气象。

    1939年,孙万福被村民推选为"优抚"代耕队队长和小学名誉校长。他更是不负众望,连续5年为本村4户抗日军烈属义务耕地250余亩,受到曲子县政府的表扬。他经常到学校修理课桌椅,曾用自家的木椽、木板在环江架起木桥8座,方便两岸学生渡河。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娃娃,他也是无私地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他是乡亲们口里干活吟诗两不误的大能人,也是孩子们心里无私奉献和蔼慈祥的孙爷爷。

    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孙万福非常积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40余年种庄稼的经验介绍给乡亲们,想尽办法多增产、多打粮。他开荒50余亩,加上历年开荒和分到的川地,共种粮田180余亩。为了解决田地的施肥问题,他坚持每天早起拾粪,一年拾精肥500余担,加上勤垫畜圈茅厕,他家的田肥苗壮。这一年,全家6口人,产粮20余石,达到"耕一余一"。1943年,全家7口人,年收粮60余石,饲草2万余斤,瓜菜3000余斤,棉花12斤,达到"耕一余三”。为了报答共产党的恩情,他家连续两年超交公粮700余斤。


    孙万福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之后,他并没有忘了乡亲们。为了帮助本村一些贫困户摆脱贫困,也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他积极向上级领导提建议,随即在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变工队,增开荒地400余亩,多产粮60余石,解决了贫困户的吃饭问题。然而,村上还有几名好吃懒做,又染上抽鸦片恶习的懒汉二流子。孙万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主动找这几个人聊天谈心,督促他们参加生产,自编了《二流子要转变》的诗歌来教育他们:"二流子,馋又懒,东游西逛吃洋烟,把好人吃成瘦人,瘦人吃成病人,病人吃成坏人。吃得腿长脖子细,家里没有二亩地。公家听着要反对,邻家骂你没志气,婆娘骂你没脸皮。又没面又没米,娃娃扯住你的衣,因此一心要转变,葫芦、烟灯一齐拌,受奖励,勤生产,多开荒地多种田"。在孙万福的帮助和教育下,这几名懒汉二流子都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孙万福还是是拥军模范,他把自己的20亩川地长期借给三八五旅种粮种菜。每逢过年过节,他提上黄酒、猪肉、鸡蛋、蔬菜去慰问部队战士。他还充当义务"老师",帮驻地部队开荒种糜子,年终收获百余石。

    1943年11月,孙万福被选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在劳模会上,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的农作方法。《解放日报》以《孙万福讲农作法》为题,向全国介绍了他的经验,不少人从他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烟等方法。


    1943年12月9日,孙万福与其他16位劳动英雄,在杨家岭西北局办公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当毛泽东主席与英雄们亲切谈话时,孙万福激动地用两手紧紧地抱住主席的肩膀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您给的。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上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他越说越激动,感情破闸而出,即兴朗诵道: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来了咱们的毛主席,挖断了穷根翻了身。

    为咱能 过上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人人努力来生产,丰衣足食吃饱饭。

    边区人民要一心,枯树开花耀眼红,千年枯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

    当他一口气朗诵完了这首诗歌后,与会的英雄们都惊喜万分。毛主席拍着孙万福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他望着毛主席回答说:“我一字不识啊!”,毛主席听他一字不识,对这位农民诗人的天才和气质大为惊叹!与会代表们也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鼓掌声。后来,人们都称他为“农民诗人”,这首《高楼万丈平地起》的诗歌被改名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按照陇东民歌的风味谱了曲,很快唱红了边区,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时任延安鲁艺学院院长的周扬同志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到延安大学的“欢迎劳动英雄大会”上拜访了孙万福,叫他即兴朗诵诗歌,他又一连吟诵出了好几首诗,周扬听后,啧啧称赞孙万福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比某些职业的诗人还高明。又说:“孙万福算得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孙万福的这些诗歌,用淳朴的感情,把他对党和领袖的深厚情谊,对边区新生活的热爱和喜悦,对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深切爱戴,都一下子糅合了起来,迸发了出来,随即引起了在场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也轰动了延安文艺界。1943年12月26日,周扬在《解放日报》第四版的头条位置,以《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为题,大篇幅地报道、颂扬了孙万福。从此,“劳动诗人”、“一字不识的劳模作家”等美名,就在陇东乃至全国流传了开来。


    陕甘宁边区幸福美好的生活,艰苦创业的劳动和斗争,特别是蓬勃兴起的新秧歌运动,给孙万福的民歌创作增添了无尽活力。这次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之后,孙万福又创作了许多发自内心的赞歌。其中有颂扬毛主席伟大功绩的《歌唱毛主席》;有颂扬边区美好生活的《边区人民要一心》《我们边区象清泉》等;有颂扬边区党政军干部的《马专员》、《王旅长》、《赵县长》、《自卫军》等;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抗战剧团》等。他用奖金买了十几辆纺车,发动刘旗村的妇女纺线线,还鼓励大家说:“我六十几了,已经是偏西的日头,还能当个劳动英雄,你们年轻人像刚出山的太阳,谁个不是虎背熊腰,就都应该争取当个劳动英雄…”他的话赢得了大家强烈的鼓掌。


    1944
年7月13日,孙万福在环江涉水为“变工队”买油的途中,被湍急的洪水夺去了生命,终年61岁。这位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诗歌、无私奉献的劳动英雄和农民诗人的名字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