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优化社会资源 三点循环互动 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模式

优化社会资源 三点循环互动 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模式

2016-01-08

    一、问题导向,试点先行

    近年来,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人才(农民)与产业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即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个目的,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思路,实践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人才(农民)与产业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形成了“人才+合作组织+产业”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三点模式”),三者之间可以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体与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合作组织在人才与产业之间的优越性逐步降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中的传统“三点模式”(人才+合作组织+产业”)问题不断显现。2014年,房山区以《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为题,对全区548家备案合作社人才队伍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中小合作社存在现有人才结构不均衡、人才缺口大、知识水平不高、人才政策机制不健全、缺少高端师资和技术支持、培训场地有限等问题,不但无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反而成为人才与产业互动发展的“瓶颈”。我们对传统的“三点”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发挥区农广校的职能优势,在大石窝、佛子庄和琉璃河三个乡镇进行试点,尝试将乡镇(街道)社区成人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乡校)“嫁接”到“人才+合作组织+产业”的三点互动中,构建立体型、嵌入式的“三点循环互动”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我们把这一试点成果在全区全面推开。

    二、构建体系,优化资源

    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06年,房山区农广校就提出了“三三三三”工作思路,即:三个服务、三个结合、三个进村、三个突破。三个服务:农广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为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服务;三个结合:学历教育要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要和指导农民转移就业相结合,农业实用技术要和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推广能力相结合;三个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教师进村、教学班进村;三个突破:促进社会和谐、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不断突破。并在达到北京市市级示范校标准的乡校加挂“房山区农广校乡镇工作站”的牌子,健全农广教育体系。

    2009年,随着房山区乡校法人地位的解决,我区创造性地成立了“房山区乡镇成人教育业务指导工作站”,与区农广校合署办公,指导乡校开展工作。我们的工作职能发挥更加顺畅,乡校运行更加规范,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了更好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我们着力构建五大工作体系,即:完善行政管理体系、理顺业务工作体系、丰富社会资源体系、强化教育科研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体系。

    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即协助区教委职成科,完善了由北京市教委职成处、房山区教委通过职成科对乡镇成人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出台了《乡镇成人学校管理规程汇编》,在深化“三三三三”思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成人教育“1286”工作任务,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范畴;理顺业务工作体系,即理顺中央农广校、北京市农广校、房山区成教中心通过房山区农广校对乡镇成人学校(乡镇工作站)、村校进行业务指导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中央、市、区三级建制农广校和乡镇工作站、村级教学点上下贯通的五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丰富社会资源体系,即整合区内组织、农业、科技、文化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源和中国农大、北京农学院、农职院、农科院、教科院的师资资源为乡校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强化教育科研体系,即开展有农村成人教育特色的教科研工作,和区教委职成科一起出台了《关于自编教材的管理意见》和《关于规范联合办学的意见》等文件,指导乡校针根据实际编写校本教材用于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乡校干部教师的业务培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在区农广校建立了中央农广校的卫星小站,并以区农广校为平台,建设辐射全区23个乡镇成人学校的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各乡镇成人学校的门户网站,和中央、市、区农广校门户网站建立有效链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农广校工作站QQ群和公共邮箱,实时发布相关信息。

    在房山区,农广校体系真正实现了“搭建平台,支持服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

    在健全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下,我们下大力量打造四个课堂即: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田间课题。固定课堂,我们每个乡校都有自己的场地,有专用教室,作为开展培训工作的固定课堂;流动课堂,我们把中央农广校支持的“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作为流动课堂,只要农民有需求,我们随叫随到;空中课堂,我们的卫星小站随时接收中央农广校的农技培训内容,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已经装备了10个乡校,2016年讲在23个乡校全部安装。绝大多数乡校的门户网站已经和区、市和中央农广校的网站建立了有效链接,实现了资源共享,学员随时可以在线学习,北京市校的农民教育培训热线80359999、80350000已经向学员公布,农业专家就在学员身边,“发家致富不用走,请拨8035四个9,种植养殖事不明,请拨8035四个0”在农民学员中口口相传;田间课堂,我们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只在教室里进行,教师走进了种养大户、走进了农业合作组织,走到了田间地头,是真正的田间课堂。

    三、探索创新,稳步推进

    我们深化了“三点循环互动”创新培养模式的内涵,建立了“组织部牵头抓总、农委等农业部门全程指导、农广校组织实施”的“三点循环互动”工作机制,使工作更加顺畅。我们三家一起分别在阎村、石楼、周口店、大石窝、河北等乡镇,召开了5次专题会议。乡镇的组织部长、乡校校长、相关合作组织负责人分片参会,共同听取各乡镇主导产业、镇域内经济发展方向及合作社的培训需求,进行工作对接,区经管站协同配合,明确培训方向,构建了部门联动的和谐氛围,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如长沟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工作,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放在特色农产品种植上,核桃种植技术培训及地理商标问题研究上;张坊、佛子庄、蒲洼等山区乡镇的村民主要以养蜂为主,培训工作则主要放在养蜂技术,蜂产品加工及网络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上。

我们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政府督导室对乡校全年教育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价范畴,成为推动乡校开着工作的强大动力。

    我们把农广校实施的农民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文化驻乡工程等惠民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融合在一起系统思考,统筹推进。

    农民学历素质提升工程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面向农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举办高等学历教育班,为新农村培养致富带头人,学员身份由乡镇组织部门认定,区委组织部发文支持此项工作,学校对学员给予学费上的减免优惠,现有在籍生497人;二是面向全体农民开设免费的“技能加基础”中专班,我们把有进修意愿的实用人才,纳入我们的学历班进行系统培养,现有在籍生1231人。

文化驻乡工程,是以文艺中专班为载体,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惠民工程,是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在全国的首创,契合我区“全力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新要求,符合首都城市战略的新定位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艺骨干、文化名人、民间艺人,为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我们重要的工作目标。

    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根据学员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和进度调整,采取模块化结构管理、分时分段授课,确保农民文艺中专班办学质量。

    我们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先后编制多部校本文化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南窖乡成校通过对水峪村女子中幡表演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整理,编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幡的传承与发展》一书,并将此书作为乡中心校少年中幡队的学习教材,为中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史家营乡成校通过聘请专业演员进村指导,扶持起了“三水山邦子剧团。为山梆子剧团成员专门开办了“文艺中专班”,对演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年轻人进入剧团。深入老艺人家中走访,录制唱腔,整理成谱,编制成文,编制了30万字的校本教材《山梆子教程》,改变了山邦子戏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该书也作为史家营乡中心小学的课外实践教材使用,使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系统传承。目前,该剧团已举办各类演出30余场。霞云岭乡成校自编了《霸王鞭练习手册》发放给农民和小学生,并举办培训班进行培训,丰富练习内容,使这一地区的霸王鞭艺术长盛不衰。

    我们还依托南窖乡水峪村的女子中幡队、佛子庄乡的太极剑表演队、河北镇的根雕文化、琉璃河镇的宏韵金声艺术团、张坊镇的民间艺术团等资源,分别在各乡镇建立了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争取多方支持,为基地提供配套资金、邀请专业团队指导等形式,全面推进各基地建设,为巩固和发展乡村文化提供了培养培训平台。今年的正月初八,我们在张坊镇西白岱村举办了一台由该村农民自编自演的原创节目《美丽西白岱,筑梦新房山》,收到了良好效果。

    通过我们的工作,全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不断壮大、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发扬、乡村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农村社会风貌得到明显改善,

    截止到目前,我们已在16个乡镇开设了农民文艺中专班,今年毕业301人,现有在籍生400人,跟班就读的超龄学员过千人。

    按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各乡镇积极召开培养帮带工作会,与学员签订培养协议。如佛子庄乡校专门召开了实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工作会,与农广校、镇组织部、外聘专家和养蜂户就蜜蜂养殖技术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商定培训工作相关流程;石楼镇乡校专门召开了签约仪式,农广校、镇农业科、帮带培养学员就培养意向达成一致意见,并为合作社培训基地挂牌。协议的签订,为培养对象与指导老师之间搭建了交流发展平台,为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合作共赢奠定了基础。

   我们严格按照实用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立足一个“实”字,狠抓一个“严”字。农广校培训处的老师们不畏辛苦,认真走访、检查每个乡镇的教学情况。并要求及时做好培训工作台帐,包括教学计划、总结、学员反馈及所用教材等等。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召开了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由工作推进规范的河北镇、蒲洼乡成人学校分别做典型发言,和大家进行成功经验分享,并对今后的工作做进一步安排布置。要求大家面对困难要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及途径,立争圆满完成培训任务,针对不足及时调整,使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不流于形式。

    我们根据各乡镇的不同需求,开设了葡萄草莓种植管理、果树、蔬菜种植技术、畜禽养殖、养蜂技术、旅游服务等培训课程。为切实把农业实用技术传授到农民手中,我们在培训形式上不拘一格,进行了小组研讨培训、集中讲演培训、技术疑难点专题培训、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一对一教学等多种培训方式的实践。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方法上适应农民的实际,满足他们的需求,充分做到了一切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

    一年来,我们在区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在区农委、区经管站的指导与支持下,带领乡镇成人学校一起,秉承“培训你一天,服务你一年”的农广培训理念,按要求完成了2015年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