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立足房山区域实际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立足房山区域实际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5-11-12

    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1/3,常驻人口101万。辖23个乡镇(街道)、122个社区和461个行政村。我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周口店猿人遗址以“龙的故乡”饮誉华夏;琉璃河燕都遗址以“北京之源”著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在我区霞云岭乡堂上村。按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我区确定了“一区一城”(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自2012年起,中央连续三年都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作为北京市的农业大区,我区有34万农业人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挑战。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通过对中央文件的学习和对我区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我区农民整体素质和发挥农业主体和基础作用的迫切需要。

二、主要做法

㈠ 明确方向,确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思路。

我区紧密结合地域特征和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确定了“111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一个网络,提高五项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围绕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优质服务这条主线;为满足农民各种学习需求搭建学习平台;构建服务全区农民学习的区、乡(镇)、村三级学习网络。提高从业农民群体的农技应用与推广、农业管理与规划、农产品开发与营销、法律与政策的理解与运用、合作共赢等五项能力)。

㈡夯实基础,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级网络

1、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

在2001年改革中,原区成人教育局变更为区政府直属的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更名为房山区成人教育中心。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房山区农广校是区成教中心的直属单位,为充分发挥其在我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力军、主渠道作用,成教中心创造性地成立了“房山区乡镇成人教育业务指导工作站”,与区农广校合署办公,负责全区乡镇成人学校的业务指导工作。中心主任亲兼站长,农广校校长任常务副站长,拓展了农广校的工作职能。成教中心指导农广校和涉农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丰富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资源;加强队伍建设,为农广校和工作站配齐了班子成员,招聘专任教师;帮助农广校改善办学条件,更新办公设备,在农广校建立了双向视频区级总站点;支持农广校在乡镇成校加挂农广校乡镇工作站牌子,教学班入村,形成村级办学点,进一步巩固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地位,为构建房山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基础依托。

区农广校根据自身工作特点,提出了“三三三三”具体工作的思路,即:三个服务、三个结合、三个进村、三个突破。三个服务:农广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为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服务;三个结合:学历教育要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要和指导农民转移就业相结合,农业实用技术要和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推广能力相结合;三个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教师进村、教学班进村;三个突破:培训方法不断突破、培训效果不断突破、让农民得实惠不断突破。

2.深化乡镇成人学校改革。

长期以来,“三无”(无场地、无人员、无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乡镇成校的发展。房山区分三步着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利用教育布局调整解决了乡镇成校场地问题,实现了校舍独立设置;二是从中小学分流164名教师到乡镇成校工作解决了人员问题,完成了人员配置;三是房山区编办、人事局、财政局、教委联合发文,在全区23个乡镇(街道)各成立1所乡镇成校,为区教委所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相当于正科级建制,彻底解决了乡镇成校的法人资格、编制和经费问题。“三无”问题的解决,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设了平台。

为使乡镇(街道)成校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着力推进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整合各乡镇街道的培训资源,把乡镇成校作为乡镇区域内的统一农民教育平台,强化乡镇(街道)统筹领导责任。二是明确乡镇成校“1286”工作任务。即:落实“1项培训工程”(学历教育提升工程);立足“2项自主培训”(围绕乡镇街道主导产业和工作重点,独立开展各级各类自主培训,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服务;围绕农民培训需求,独立开展各级各类自主培训,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全面发展服务);开展“8项辅助培训”(辅助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业资格、富余劳动力转移、特殊群体等8项培训);加强“6项基本建设”(加强村校、学习型组织、硬件和信息化、师资队伍、制度、教科研6项建设)。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了《乡镇(街道)成校管理规程》、《乡镇(街道)成校工作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四是把乡镇(街道)成校纳入区政府对乡镇(街道)的教育督导范畴,对乡镇成校工作进行考核。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乡镇成校规范化管理水平,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3.推进村校(市民学校)建设。

为提高农民学习者学习的便捷性,我们加强了村校(市民学校)建设。我们从村校(市民学校)标准化建设着手,历经10年努力,实现了村校(市民学校)全覆盖。学校由村委会(居委会)主任兼任校长,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村校(市民学校)正逐渐成为广大农(市)民就近学习的首选,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级网络建设的同时,我们加大资金投入,初步构建起区、乡、村农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在区成教中心建立了1个区级数字化交互式远程教育平台;在乡镇成校建成了23个远程教育基地,11个双向视频站点;在村校建成了88个接收站点。

㈢ 注重实效,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为重点,实施农民学历素质提升工程。

面向全区农民开设免费的“技能+基础”农民中专班,在整体提升农民群体学历层次的同时,培养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人才,加快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化。实施“乡村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对农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开展涉农专业高等学历教育;还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行动计划”、“百名残疾人大学生圆梦工程”等。目前,学历教育共开设专业138个,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6128人,成人中专在读学员8900人。

2.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我区农业布局和农民需求,面向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实施“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科技帮扶,促进广大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先后举办了《大棚蔬菜栽培》、《梨树病虫害防治》、《养猪技术》、《养蜂技术》等专项培训班。三年来,共培训 6万人次,惠及全区23个乡镇(街道),有效提升了全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创业能力,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推动了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进程。

3.以突出实用特色为原则,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

我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以种养殖技术、民俗旅游等为重点的农民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正在加紧进行,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自编教材100册。现已完成《养蜂实用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窖中幡》等自编教材54册,其中:2册教材已公开发行,1册教材向全市推广。这些教材在培训中得到广泛使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农民的好评。

4.以方便农民学习为目标,坚持“三个进村”打造“四个课堂”。

在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中,坚持媒体资源(农业科技报刊、书籍、多媒体)、培训教师、农民教学班下乡进村,并在10个重点村免费建立了“致富早班车”大喇叭广播站。在成教中心开通了社区教育网站,建立了双向视频区级总站点,加盟奥鹏远程教育,建设了互联网服务器及通用性发布平台,在房山电视台、房山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农民教育培训栏目,打造“空中课堂”;依托农广校“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专家、培训教师进村入户,随时解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打造“流动课堂”;依托农广校和乡镇成校的专用教室,打造“固定课堂”,让农民学有其所;依托农业院校专业教师、农民土专家,开设田间学校,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掌握农业科技,打造“田间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手段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满足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要。

5.以繁荣乡村文化为主题,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

我们实施“文化驻乡工程”,文化和科技相融合,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促发展,培养留得住的乡土文化科技人才。以“周末社区大讲堂”、“长阳音乐节”、“文化周末大舞台”、“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大讲堂”、“读书周”等为载体,广泛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活动,三年累计受众100多万人次。

6.以农民残疾人扫盲为重点,开展残疾人培训。

作为中残联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试点区县,区教委、区残联密切合作,指导区农广校负责组织实施“残疾人青壮年扫盲工程”,结合不同残疾群体的实际,从研发培训教材入手,着手开展区域内青壮年残疾人文化普及培训,惠及全区所有符合要求的残疾人。今年5月,北京市残联在房山区召开现场会,房山区农广校介绍了开展残疾人青壮年扫盲工作经验,并将区农广校主编的《阶梯启明——北京市残疾人青壮年扫盲读本》向全市推广。

7.以更新农民思想观念为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通过形势政策、法制法规等培训,提高农民了解、掌握和运用农业政策与法规的水平;开展农民思想道德、责任观念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组织观念,增强他们把务农作为职业的理想信念,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负责的责任观念。引入农场管理教育,为学员讲授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品牌设计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2014年,“阳光工程”将全面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三、主要成效

㈠覆盖全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已经形成。

目前,全区形成了以区成教中心农广校为龙头,以2所职业学校、23所乡镇成校为骨干,以461所村校为基础,以38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补充的开放、灵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构建了中央、市、区三级建制农广校和乡镇工作站、村级办学点五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㈡新型农民培训实效初步显现。

三年来,培养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农民学员9700人。开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94个,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项目113个,42个农民培训项目被评定为市级优秀项目。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5万人次以上。广大农民生活方式已有较大转变,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生活品质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大幅提高。

㈢农村成人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得到广泛认可。

房山区先后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实验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多次在市内外作典型发言,受到了广大与会者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