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巢湖:“垃圾分类”成新时尚

巢湖:“垃圾分类”成新时尚

2019-07-23

       走进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幽静雅致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各种花卉苗木。“乱扔是垃圾、分类是资源”“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等标语随处可见,配上好看的墙体画,成为村庄一景。



       村民家门口,有一蓝一黄两个小型垃圾桶,分别写着“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墙上有个“庭院三包”责任牌,明确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责任。


       村口有座仿古式垃圾分类收集亭,摆放四种不同颜色的240L标准垃圾分类桶,分别收纳可烂、可回收、有害和其他等四类生活垃圾。亭内设有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画,还有保洁员、垃圾分类指导员、废品回收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离村庄不远处的一片树林里,这里开挖了一处长10米、深80厘米的可腐烂垃圾堆肥垄,菜叶、瓜皮、树叶等可腐烂垃圾在此就地消化。烔炀镇农环办负责人许圣发介绍说“像这样的堆肥垄,全市农村共开挖了205处。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巢湖市按照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要求,构建了具有巢湖特色的“巢八条”和“三四五”工作法。


  巢湖市积极推进“8个1”(“巢八条”)标准化垃圾分类模式,即通过手绘、制作宣传牌等,在每村设置“1”系列垃圾分类宣传画,图文并茂,在村内形成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在试点村每户投放“1”组蓝、黄两只颜色的垃圾分类桶,让农户初分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垃圾有处可投;每村兴建“1”座仿古式分类收集亭,亭内投放4种不同颜色的240升标准垃圾分类桶,另设3只1100升可腐烂垃圾收集桶,为分类员二次分类提供了便利;为每户制作“1”块“庭院三包”责任牌,明确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责任,提高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每村设置“1”面村民垃圾分类承诺墙,让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庄重承诺”,真正调动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每个镇村可回收物实行便民服务“1”卡通,畅通垃圾分类员与废品回收利用点的联系渠道,便于及时回收利用,减少就地堆放量;为每个垃圾分类员制定“1”块责任牌上墙,主动接受村民监督,提高垃圾分类实效;每个村开挖“1”处可腐烂垃圾堆肥垄,实行就地消化,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

  巢湖市还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构建了“三四五”垃圾分类工作法,即试行三次分类收集(农户初分、保洁员再分、终端第三次筛分)、四层分类处理(按可烂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种类型分别处理)、五定保障落实(定点投放、定人收集、定时清运、定点处置、定责管理),实现“五有”(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工作要求,形成“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生物成肥、焚烧减量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运行体系。

  2017年,巢湖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该市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试点。截至目前,全市160个村(居)实现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已有524个自然村落实了垃圾分类,同时配备了2500多名保洁员,同时这些保洁员也是垃圾分类的宣传员。

  今年65岁的巢湖二中退休体育教师马积慧,是单车骑行爱好者。2017年被巢湖市农环办聘为城乡环卫督查员。他用一个相机和一个小本子见证了当地农村环境由脏到美的变化。“最初一天能记录十几处卫生死角;而现在,常常在农村骑行几个小时,也发现不了一处。不乱扔垃圾并将垃圾分类,渐成农村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