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阿鲁科尔沁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阿鲁科尔沁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18-07-13


      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有两个上台发言的基层群众代表,斯钦巴图是其中之一。作为阿旗罕苏木苏木珠日和嘎查的党支部书记,他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各族群众走上了一条以发展肉牛产业为主、其他民族产业齐头并进的富裕之路。

        斯钦巴图代表着阿旗一大批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集体或个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阿旗是一个辖102个少数民族聚居嘎查,典型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境内总人口30万,少数民族12.9万,占全旗总人口的43%;蒙古族人口12.1万,占全旗总人口的40.3%。多年来,阿旗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绘宏图,致力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营造了社会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的良好氛围。先后有10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赤峰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18年1月,阿鲁科尔沁旗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

     以建促创,实现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

    在美丽的天山镇西出口,蒙古汗廷文化园依山就势而建。

     这是一处蒙元特色旅游园区,建成后将全景展现蒙古汗廷文化并融汇符合时代审美的时尚休闲元素,以“最原生态、最自然、最和谐”的建设理念示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罕乌拉街道办事处是这个园区的最初缔造者。

     蒙古汗廷文化园入口处,街道党工委书记苑凤阳正与负责园区运营的北京优客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商量7月份开园的具体事宜。他对园区建设的最初想法简单而直接:把纯净的阿鲁科尔沁真正展现给世人,做阿旗旅游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

      蒙古汗廷文化园是阿旗打造“五大基地、一个平台”宏大惠民工程的一角。包括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优质牧草全产业链产业示范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生物天然气生产应用示范基地、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大宗农畜产品交易平台在内的五大基地、一个平台建设让阿旗人民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阿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无论是五大基地还是一个平台,都离不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初心。而围绕着五大基地、一个平台的建设则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达到了以创建为载体,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为进一步走稳迈开创建自治区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的步伐,阿旗建立健全了旗、乡(街道办事处和旗直部门)、嘎查村(社区)三级创建活动组织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动格局,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思想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每年的金秋9月对阿旗人民来说也是隆重热烈的代名词。自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将9月确定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以来的34年里,阿旗各族人民已经将这个月份铭记在心。每年的9月,围绕着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各种活动一波紧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全旗人民在喜庆祥和的气氛里感受着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暖、体味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6月5日是牧民额尔敦朝古拉和妹妹两家人夏季转场的日子。一大早,两家人就把80多头牛会合在一起,准备迁徙到40多公里外的草场上。他们将在那里生活到9月。

额尔敦朝古拉是巴彦温都尔苏木的牧民,牧区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和草原“双权一制”后,草牧场大都分到了牧民手里。巴彦温都尔苏木因部分草牧场分布在寒冷不宜居住的大兴安岭以北,仍为集体所有,才保存了“敖特尔”这一游牧方式。

       游牧既是蒙古族祖先适应自然的结果,更是他们主动保护草原的选择。作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2014年被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阿鲁科尔沁草原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200个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和游牧文化一样被看作是阿旗文化名片的是以“蒙古汗廷音乐”为主的汗廷文化。34年前在根丕庙发现的“蒙古古代音乐乐谱”被专家认定是“蒙古族汗廷音乐”的原始版本,2014年作为“文化活化石”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续举办五届的蒙古汗廷文化节与其说是一种载体,不如说更像一场神圣的仪式。围绕它开展的学术研讨交流、传统技艺展示、蒙古汗廷音乐专场演出等对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在,阿旗已经有包括《蒙古族汗廷音乐》《勒勒车制作技艺》《阿日奔苏木婚礼》在内的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2个国家级传承人,自治区、赤峰市、旗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分别达到13、29、214个和23、62、268人。

     夯基固本,民族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天山二中是一所蒙授普通高中,也是全市7所蒙授高中之一。作为民族人才培养的摇篮,7月,该校将迎来60华诞。

     始建于1958年的天山二中,在历届高考中都有不俗表现,多次取得全区蒙授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是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治区先进学校、自治区传统体育学校、全区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

      学校教学楼各层楼梯旁的墙壁上,挂着往届毕业生的合影,翻拍放大的黑白照片悠悠诉说着学校60年的历史。“把普通学生培养成优秀学生是我们不变的追求。”现任校长孟和乌力吉操着一口蒙语口音的普通话坚定地说。

      阿旗现有包括天山二中在内的民族学校23所,从小学(幼儿园)、初中、普通高中到民族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布局相对合理。占全旗学生总数31.95%的1.1万名蒙语授课学生,接受着1814名蒙授教师的悉心教导。连续多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均在自治区平均水平之上的好成绩,彰显了全旗蒙授教学成果的不凡。

      “’优先重点”,是阿旗党委、政府对蒙古族民族教育发展的定位。围绕着“特色牵动、内涵深化、打造名校”的总体思路,蒙古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不断得到强化。蒙古族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均新建或改造了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教学楼、特色操场、特色教室等,学校的民族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围绕民族音乐、舞蹈等开展的特色教学把民族文化教育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产业扶贫,靶向精准效果显著

     37岁的朝鲁门其其格是绍根镇人,在天山镇老城的步行街开民族服饰店已经4年了。曾经生活贫困的她现在过上了好日子,店里雇了4个人,一年能挣十多万,产品最远销到锡林郭勒盟和乌兰浩特市。

       朝鲁门其其格的好日子得益于阿旗职教中心的民族服装服饰制作培训。职教中心副校长乌云毕力格说,全旗通过他们中心培训实现自主创业的目前已有36家。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阿旗党委、政府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在通过易地搬迁、政策兜底手段扶贫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民族服装服饰制作等民族文化产业帮助群众实现脱贫,靶向精准、效果显著。

       29岁的宝音套格特呼是坤都镇的能人,除了在当地拥有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有益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外,在北京、海南、河南濮阳、赤峰市区大有益的总公司或分公司都占有股份。这是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业务涉及牛羊肉、小米、茶叶、海鲜、茶树油等的生产、加工与销售。

       在坤都镇大有益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里,宝音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52户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脱贫。通过逐户家访,每户每人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因人施策。

       宝音的经营理念里没有“量”的概念,他要的是“质”。如何把50只精养的羊卖出80只普通羊的价钱、把好产品变成好商品才是他的追求。最牛时,他外销的白条羊曾卖到每斤57元的“天价”。

      凭着本心扶贫,宝音是快乐的,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贫困户在思想和精神上的真脱贫。

       除了让斯钦巴图和宝音套格特呼这样的能人以产业带动各民族群众脱贫,阿旗党委、政府早已吹响前进号角,集全旗之力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全旗17761户39843名贫困人口中已有11151户26873名实现稳定脱贫,其中包括6109户15795名少数民族群众,占全部脱贫户数的一半以上。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在阿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黑哈尔河和达拉林河交汇处的罕苏木苏木敖勒吉尔嘎查便民服务站,经过旗职教中心老师们的精心调教,包括5个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内的24人民族刺绣小组正在进行作业。她们绣花针下的花朵栩栩如生,就像她们憧憬的美好生活。未来,她们的作品或将走出敖勒吉尔嘎查、走出阿旗,走进各族群众的家里……